研究报告

  • 北京地区红黏土碱性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王秀丽;冯新伟;张凤荣;姜桂英;

    以北京地区非碳酸盐母质上发育的2个红黏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其微形态结构特征、剖面理化性质结果显示:土壤形成于古时湿热气候条件下,已基本脱钙,母质本身也不含有碳酸盐,但却表现中性至微碱性、土体内残存有微量的Ca CO3、交换性盐基离子以Ca2+为主、盐基高度饱和的碱性特征。这种碱性特征是由于现代黄土降尘所带来的碳酸盐参与到成土过程中造成的。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随着成土因素与成土过程的不断变化,应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土壤发生学理论,才能够正确的解释土壤成土过程与土壤特性的形成原因。

    2015年04期 v.46;No.277 769-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277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9 ] |[阅读:1 ]
  • 北京地区红黏土碱性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王秀丽;冯新伟;张凤荣;姜桂英;

    以北京地区非碳酸盐母质上发育的2个红黏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其微形态结构特征、剖面理化性质结果显示:土壤形成于古时湿热气候条件下,已基本脱钙,母质本身也不含有碳酸盐,但却表现中性至微碱性、土体内残存有微量的Ca CO3、交换性盐基离子以Ca2+为主、盐基高度饱和的碱性特征。这种碱性特征是由于现代黄土降尘所带来的碳酸盐参与到成土过程中造成的。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随着成土因素与成土过程的不断变化,应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土壤发生学理论,才能够正确的解释土壤成土过程与土壤特性的形成原因。

    2015年04期 v.46;No.277 769-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277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9 ] |[阅读:0 ]
  • 30年来东北主要黑土区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储量动态变化研究

    杲广文;汪景宽;李双异;裴久勃;

    运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1980年)、2000年、2011年研究区三期采样数据的比较,研究了东北主要黑土区海伦、双城、公主岭三个县(市)不同时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储量,并分析了30年来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储量在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海伦、双城和公主岭过去30年间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下降了0.68 kg m-2、0.18 kg m-2和1.05 kg m-2;储量分别下降了0.23×1010kg、0.05×1010kg和0.18×1010kg。海伦、双城前20年有机碳密度下降速率较快,后10年趋向平稳并略微增长,公主岭有机碳密度在研究期的30年内仍处于快速下降阶段。按照土类统计,1980年与2011年两个时期研究区的有机碳密度与储量,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密度与储量均出现下降,有机碳密度降幅最大的为棕壤(下降1.95 kg m-2),有机碳储量降幅最大为黑土(下降0.29×1010kg)。

    2015年04期 v.46;No.277 774-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59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0 ]
  • 30年来东北主要黑土区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储量动态变化研究

    杲广文;汪景宽;李双异;裴久勃;

    运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1980年)、2000年、2011年研究区三期采样数据的比较,研究了东北主要黑土区海伦、双城、公主岭三个县(市)不同时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储量,并分析了30年来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储量在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海伦、双城和公主岭过去30年间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下降了0.68 kg m-2、0.18 kg m-2和1.05 kg m-2;储量分别下降了0.23×1010kg、0.05×1010kg和0.18×1010kg。海伦、双城前20年有机碳密度下降速率较快,后10年趋向平稳并略微增长,公主岭有机碳密度在研究期的30年内仍处于快速下降阶段。按照土类统计,1980年与2011年两个时期研究区的有机碳密度与储量,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密度与储量均出现下降,有机碳密度降幅最大的为棕壤(下降1.95 kg m-2),有机碳储量降幅最大为黑土(下降0.29×1010kg)。

    2015年04期 v.46;No.277 774-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59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0 ]
  • 曹妃甸新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模拟

    张乐;王观湧;门明新;霍习良;

    采用线性规划模型,设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目标函数,在土地面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设置约束条件,对曹妃甸新区目标年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配置研究,并将其结果作为CA-ANN模型约束条件,模拟曹妃甸新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研究结果:(1)曹妃甸新区优化后,沿海滩涂和盐田减少较为明显,耕地略有所减,建设用地、港口码头和林地呈现增加趋势;优化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有所增加。(2)运用CA-ANN模型进行空间结构优化。模拟结果在空间布局以及其他规划的衔接上较为合理,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基于线性规划的CA-ANN模型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方法较为合理,拓展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思路。

    2015年04期 v.46;No.277 781-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25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9 ] |[阅读:0 ]
  • 曹妃甸新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模拟

    张乐;王观湧;门明新;霍习良;

    采用线性规划模型,设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目标函数,在土地面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设置约束条件,对曹妃甸新区目标年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配置研究,并将其结果作为CA-ANN模型约束条件,模拟曹妃甸新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研究结果:(1)曹妃甸新区优化后,沿海滩涂和盐田减少较为明显,耕地略有所减,建设用地、港口码头和林地呈现增加趋势;优化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有所增加。(2)运用CA-ANN模型进行空间结构优化。模拟结果在空间布局以及其他规划的衔接上较为合理,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基于线性规划的CA-ANN模型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方法较为合理,拓展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思路。

    2015年04期 v.46;No.277 781-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25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9 ] |[阅读:0 ]
  • 基于GIS和PSR模型的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估

    魏伟;雷莉;周俊菊;师玮;颉斌斌;刘晓;

    干旱内陆河流域一直是生态环境变迁敏感区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区。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依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了格网化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进而提出了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估框架和判断标准,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评价体系中各指标进行100 m×100 m尺度下的网格化表达,运用基于栅格数据的空间主成分分析和层次组合赋权法实现对研究区生态安全进行空间表达。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地域空间分布差异很大,生态安全指数最高区分布在凉州区及周边,最大值达到87.14,最低地区分布在民勤北部靠近沙漠边缘,其生态安全指数(SESI)值只有43.96,这种情况造成流域内部生态流交互作用减弱,各景观斑块彼此间的生态修复能力减弱,使该流域生态安全两级分化严重。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目前尚处在第III(生态威胁安全)和IV(生态不安全)区间,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仍以资源环境破坏为代价,属粗放式发展。流域目前面临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正在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本急剧上升。

    2015年04期 v.46;No.277 789-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599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0 ]
  • 基于GIS和PSR模型的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估

    魏伟;雷莉;周俊菊;师玮;颉斌斌;刘晓;

    干旱内陆河流域一直是生态环境变迁敏感区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区。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依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了格网化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进而提出了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估框架和判断标准,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评价体系中各指标进行100 m×100 m尺度下的网格化表达,运用基于栅格数据的空间主成分分析和层次组合赋权法实现对研究区生态安全进行空间表达。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地域空间分布差异很大,生态安全指数最高区分布在凉州区及周边,最大值达到87.14,最低地区分布在民勤北部靠近沙漠边缘,其生态安全指数(SESI)值只有43.96,这种情况造成流域内部生态流交互作用减弱,各景观斑块彼此间的生态修复能力减弱,使该流域生态安全两级分化严重。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目前尚处在第III(生态威胁安全)和IV(生态不安全)区间,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仍以资源环境破坏为代价,属粗放式发展。流域目前面临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正在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本急剧上升。

    2015年04期 v.46;No.277 789-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599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0 ]
  •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保定市耕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异分析

    赵文晖;宁雅楠;杨伟州;张蓬涛;

    以保定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保定市耕地生态安全进行了时空分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2年保定市耕地生态压力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相应的耕地安全水平呈稳定下降趋势;(2)从空间分布来看,位于保定市西部山区的涞源县及东南部地区的安新县、高阳县和蠡县的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较高;位于保定市北部及东北部地区的涞水县、易县、涿州市、雄县和高碑店市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位于保定市中部地区及南部地区的县市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较低;位于保定市西南部地区的唐县、曲阳县耕地生态安全有趋于恶化的趋势,阜平县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波动较大。

    2015年04期 v.46;No.277 796-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535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0 ]
  •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保定市耕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异分析

    赵文晖;宁雅楠;杨伟州;张蓬涛;

    以保定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保定市耕地生态安全进行了时空分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2年保定市耕地生态压力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相应的耕地安全水平呈稳定下降趋势;(2)从空间分布来看,位于保定市西部山区的涞源县及东南部地区的安新县、高阳县和蠡县的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较高;位于保定市北部及东北部地区的涞水县、易县、涿州市、雄县和高碑店市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位于保定市中部地区及南部地区的县市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较低;位于保定市西南部地区的唐县、曲阳县耕地生态安全有趋于恶化的趋势,阜平县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波动较大。

    2015年04期 v.46;No.277 796-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535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0 ]
  • 基于RS/GIS的塔里木河流域1990~2010年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分析

    杜清;徐海量;张沛;张鹏;凌红波;赵新风;张广鹏;

    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Landsat-TM影像数据和中巴资源卫星数据,结合GIS技术,分析了近20年塔里木河流域主要生态要素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对其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1)1990~2010年塔里木河流域耕地、水域湿地和土地退化面积分别增加了67.82%、23.04%和0.16%;林地和草地分别减少了12.74%和10.42%。(2)利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可知,1990~2010年由于流域内天然林草的减少,生物丰度指数减少,但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林地、耕地面积以及水库面积的不断增加,流域植被覆盖度指数及水网密度指数是增加的,因此整体上流域内生态环境状况无明显变化。(3)虽然流域环境状况在研究时段无明显变化但仍存在很大隐患,例如耕地扩张、天然林草的减少及盐渍化问题的加重,因此制定相应措施合理利用流域水土资源尤为重要。

    2015年04期 v.46;No.277 803-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49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0 ]
  • 基于RS/GIS的塔里木河流域1990~2010年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分析

    杜清;徐海量;张沛;张鹏;凌红波;赵新风;张广鹏;

    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Landsat-TM影像数据和中巴资源卫星数据,结合GIS技术,分析了近20年塔里木河流域主要生态要素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对其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1)1990~2010年塔里木河流域耕地、水域湿地和土地退化面积分别增加了67.82%、23.04%和0.16%;林地和草地分别减少了12.74%和10.42%。(2)利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可知,1990~2010年由于流域内天然林草的减少,生物丰度指数减少,但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林地、耕地面积以及水库面积的不断增加,流域植被覆盖度指数及水网密度指数是增加的,因此整体上流域内生态环境状况无明显变化。(3)虽然流域环境状况在研究时段无明显变化但仍存在很大隐患,例如耕地扩张、天然林草的减少及盐渍化问题的加重,因此制定相应措施合理利用流域水土资源尤为重要。

    2015年04期 v.46;No.277 803-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49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0 ]
  • 基于GIS的地市级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谢文;赵小敏;郭熙;张佳佳;李婷;夏昆;

    为了更好地反映市级耕地地力状况,在Arc GIS9.3软件平台下,将吉安市1:1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缩编为1:10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并与土壤图进行叠加确定评价单元;根据实地情况,选取了立地条件、剖面性状、耕层状况、障碍因素和土壤管理5个评价因素13个评价因子,采用特尔菲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和隶属度对吉安市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吉安市的耕地地力水平分为七等,一等地占4.17%,二等地占7.02%,三等地占9.83%,四等地占12.72%,五等地占22.38%,六等地占22.91%,七等地占2096%,摸清了吉安市耕地基础地力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015年04期 v.46;No.277 810-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385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0 ]
  • 基于GIS的地市级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谢文;赵小敏;郭熙;张佳佳;李婷;夏昆;

    为了更好地反映市级耕地地力状况,在Arc GIS9.3软件平台下,将吉安市1:1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缩编为1:10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并与土壤图进行叠加确定评价单元;根据实地情况,选取了立地条件、剖面性状、耕层状况、障碍因素和土壤管理5个评价因素13个评价因子,采用特尔菲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和隶属度对吉安市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吉安市的耕地地力水平分为七等,一等地占4.17%,二等地占7.02%,三等地占9.83%,四等地占12.72%,五等地占22.38%,六等地占22.91%,七等地占2096%,摸清了吉安市耕地基础地力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015年04期 v.46;No.277 810-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385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0 ]
  • 基于模糊评价与BP神经网络模型的耕地质量评价对比研究——以淮北平原凤台县为例

    李小刚;马友华;张益;黄守营;

    以凤台县为例,提取耕地,在Arc GIS中通过基础矢量图件的叠置分析建立耕地质量评价单元。选取与耕地质量息息相关的评价指标,分别建立模糊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再用建好的模型对耕地质量评单元进行评价,将其评价结果从数量和空间上与依据真实常年单产划分的耕地质量等级进行对比,发现在数量上BP神经网络模型评价结果的相对误差均比模糊模型评价结果的相关误差小,在空间分布上BP神经网络模型评价结果也比模糊模型评价结果更接近于真实分布。最后绘制空间分布图,直观展示不同评价方法分布结果。

    2015年04期 v.46;No.277 816-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58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0 ]
  • 基于模糊评价与BP神经网络模型的耕地质量评价对比研究——以淮北平原凤台县为例

    李小刚;马友华;张益;黄守营;

    以凤台县为例,提取耕地,在Arc GIS中通过基础矢量图件的叠置分析建立耕地质量评价单元。选取与耕地质量息息相关的评价指标,分别建立模糊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再用建好的模型对耕地质量评单元进行评价,将其评价结果从数量和空间上与依据真实常年单产划分的耕地质量等级进行对比,发现在数量上BP神经网络模型评价结果的相对误差均比模糊模型评价结果的相关误差小,在空间分布上BP神经网络模型评价结果也比模糊模型评价结果更接近于真实分布。最后绘制空间分布图,直观展示不同评价方法分布结果。

    2015年04期 v.46;No.277 816-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58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0 ]
  • 改进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法对公乌素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赵振亚;姬宝霖;宋小园;左舒扬;许可;

    关于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如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然而这些方法普遍存在着主观"权重"问题。基于此,将突变理论和模糊数学相结合产生出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法应用到土壤质量评价中,对公乌素引洪淤地后改良土壤肥力进行评价,与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其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论证了突变模糊隶属函数法的可行性;此方法一个特点是不需要确定权重,它是计算矛盾的一种方法,是把评价指标看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本质是运用归一公式把系统内的诸矛盾方面(评价指标)不同质态的矛盾转化为同一质态。此方法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为的主观性问题;同时,与传统方法相比,突变模糊隶属函数只需要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排列顺序,减少了人为的主观性问题;计算量小,便于应用;模型应用相对简单,不需要知道特殊的内部机制。

    2015年04期 v.46;No.277 823-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37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0 ]
  • 改进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法对公乌素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赵振亚;姬宝霖;宋小园;左舒扬;许可;

    关于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如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然而这些方法普遍存在着主观"权重"问题。基于此,将突变理论和模糊数学相结合产生出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法应用到土壤质量评价中,对公乌素引洪淤地后改良土壤肥力进行评价,与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其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论证了突变模糊隶属函数法的可行性;此方法一个特点是不需要确定权重,它是计算矛盾的一种方法,是把评价指标看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本质是运用归一公式把系统内的诸矛盾方面(评价指标)不同质态的矛盾转化为同一质态。此方法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为的主观性问题;同时,与传统方法相比,突变模糊隶属函数只需要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排列顺序,减少了人为的主观性问题;计算量小,便于应用;模型应用相对简单,不需要知道特殊的内部机制。

    2015年04期 v.46;No.277 823-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37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0 ]
  • 坝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陈卫国;吕春娟;刘秀珍;毕如田;

    坝地是我国粮食安全、耕地动态平衡的有力保障。研究借助GPS定位技术,以网格采样法测定了黄土高原典型骨干坝坝地0~20 cm和20~40 cm土壤养分,采用传统的统计学和地统计学GS+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变异特征,为坝地的精准管理、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坝地土壤养分严重缺乏且分布不均衡,坝地0~20 cm土壤除速效钾属于"一般"水平之外,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养分含量都属于"稍低"或"低"水平,20~40 cm土层的各养分质量分数普遍比0~20 cm的还低。不同土层土壤养分的水平空间半变异函数不同,空间相关性的变程范围为64~245 m,坝地0~20 cm土层中有机质基底效应为32.60%,属于中等空间依赖性;0~20 cm土层中碱解氮、20~40 cm土层中有机质和速效磷的基底效应均为100%,具有弱空间相关性;其余土壤养分的基底效应均小于25%,具有强空间依赖性,说明坝地土壤受区域性因素影响较大。但坝地淤积物的原始水平空间的渐变分布规律由于多年种植已被人为随机因素扰动,土壤养分呈现非规则的水平空间分布格局,与原位土壤养分分布格局不同。

    2015年04期 v.46;No.277 829-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下载:278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0 ]
  • 坝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陈卫国;吕春娟;刘秀珍;毕如田;

    坝地是我国粮食安全、耕地动态平衡的有力保障。研究借助GPS定位技术,以网格采样法测定了黄土高原典型骨干坝坝地0~20 cm和20~40 cm土壤养分,采用传统的统计学和地统计学GS+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变异特征,为坝地的精准管理、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坝地土壤养分严重缺乏且分布不均衡,坝地0~20 cm土壤除速效钾属于"一般"水平之外,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养分含量都属于"稍低"或"低"水平,20~40 cm土层的各养分质量分数普遍比0~20 cm的还低。不同土层土壤养分的水平空间半变异函数不同,空间相关性的变程范围为64~245 m,坝地0~20 cm土层中有机质基底效应为32.60%,属于中等空间依赖性;0~20 cm土层中碱解氮、20~40 cm土层中有机质和速效磷的基底效应均为100%,具有弱空间相关性;其余土壤养分的基底效应均小于25%,具有强空间依赖性,说明坝地土壤受区域性因素影响较大。但坝地淤积物的原始水平空间的渐变分布规律由于多年种植已被人为随机因素扰动,土壤养分呈现非规则的水平空间分布格局,与原位土壤养分分布格局不同。

    2015年04期 v.46;No.277 829-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下载:278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0 ]
  • Vis-NIR光谱信息辅助的土壤质地协同克里格预测制图

    王德彩;张雅梅;毕会涛;孙文;

    土壤质地传统获取方法费时费力,土壤反射光谱信息是土壤综合信息的反应,以光谱信息为辅助变量的土壤质地协同克里格预测制图值得研究。利用采样点的土壤光谱数据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作为协同克里格协变量,并结合GS+软件提供的最佳地统计模型预测土壤质地的空间变异。结果表明以光谱信息为辅助变量的协同克里格方法能提高制图精度,减少样本数量。在主变量减少至60个的情况下,砂粒,粘粒含量的预测值和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7.85%,3.03%。

    2015年04期 v.46;No.277 837-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319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8 ] |[阅读:0 ]
  • Vis-NIR光谱信息辅助的土壤质地协同克里格预测制图

    王德彩;张雅梅;毕会涛;孙文;

    土壤质地传统获取方法费时费力,土壤反射光谱信息是土壤综合信息的反应,以光谱信息为辅助变量的土壤质地协同克里格预测制图值得研究。利用采样点的土壤光谱数据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作为协同克里格协变量,并结合GS+软件提供的最佳地统计模型预测土壤质地的空间变异。结果表明以光谱信息为辅助变量的协同克里格方法能提高制图精度,减少样本数量。在主变量减少至60个的情况下,砂粒,粘粒含量的预测值和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7.85%,3.03%。

    2015年04期 v.46;No.277 837-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319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8 ] |[阅读:0 ]
  • 基于野外高光谱的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土盐分含量估测研究

    安德玉;赵庚星;常春艳;王卓然;张同瑞;李萍;贾吉超;

    为探索适合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土壤盐分含量的快速准确估测方法,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研究区,采用野外原位土壤高光谱数据与室内实测土样盐分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进行土壤盐分估测研究。通过对土壤盐分高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反射率与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土壤盐分敏感波段;通过波段组合构建并筛选出土壤盐分敏感光谱参量;通过对敏感波段进行主成分回归建模、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建模和运用光谱参量建模,筛选出最佳的估测模型。结果显示:一阶微分可放大样品间的光谱特征差异,提高了相关性;波段组合可消除部分背景因素影响,与盐分的相关性明显提高;利用敏感光谱参量构建的估测模型优于直接用敏感波段构建的模型,土壤盐分最佳估测模型为y=0.623-2003920.934*X507*X772+0.259*(X512+X1093)-469.717*X772/X512,R2为0.591,验证R2为0.556,RPD为1.624,RMSE为0.116,拟合度较好,稳定性较高。该研究为滨海区土壤盐分含量的野外高光谱估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为土壤盐分含量的高光谱定量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2015年04期 v.46;No.277 843-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437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0 ]
  • 基于野外高光谱的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土盐分含量估测研究

    安德玉;赵庚星;常春艳;王卓然;张同瑞;李萍;贾吉超;

    为探索适合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土壤盐分含量的快速准确估测方法,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研究区,采用野外原位土壤高光谱数据与室内实测土样盐分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进行土壤盐分估测研究。通过对土壤盐分高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反射率与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土壤盐分敏感波段;通过波段组合构建并筛选出土壤盐分敏感光谱参量;通过对敏感波段进行主成分回归建模、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建模和运用光谱参量建模,筛选出最佳的估测模型。结果显示:一阶微分可放大样品间的光谱特征差异,提高了相关性;波段组合可消除部分背景因素影响,与盐分的相关性明显提高;利用敏感光谱参量构建的估测模型优于直接用敏感波段构建的模型,土壤盐分最佳估测模型为y=0.623-2003920.934*X507*X772+0.259*(X512+X1093)-469.717*X772/X512,R2为0.591,验证R2为0.556,RPD为1.624,RMSE为0.116,拟合度较好,稳定性较高。该研究为滨海区土壤盐分含量的野外高光谱估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为土壤盐分含量的高光谱定量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2015年04期 v.46;No.277 843-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437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0 ]
  • 桂林岩溶区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粒径分布与活性有机碳的关系

    徐祥明;覃灵华;杨慧;涂春燕;方瑛;

    为了解岩溶区土壤粒径分布与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关系,分别从岩溶区和碎屑岩区选取林地、灌草丛、果园三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测定其土壤剖面的颗粒组成以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岩溶土壤与碎屑岩土壤粒径分布中,<0.002 mm粒组含量最大,均超过25%,且土壤质地以黏土为主。岩溶土壤总有机碳剖面分布呈凸肚型,其含量在剖面10~30 cm处达到最大值;而碎屑岩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着剖面深度的加深呈下降趋势,其含量在剖面0~10 cm处为最大值。除岩溶林地外,其余剖面的微生物量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减小,在剖面深度0~10 cm处为最大值,在70~90 cm处为最小值。岩溶区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在不同深度的差值较小;碎屑岩区溶解有机碳含量在0~10 cm处为最大值,在20~30 cm处为最小值。岩溶区溶解有机碳含量与0.02~0.002 mm粒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0.002 mm粒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碎屑岩溶解有机碳含量与2~0.25 mm及0.25~0.05 mm粒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0.002 mm粒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及溶解有机碳含量最大,灌草丛土壤次之,果园土壤最小,且果园土壤<0.002 mm粒组含量最小。

    2015年04期 v.46;No.277 851-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335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 ] |[阅读:0 ]
  • 桂林岩溶区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粒径分布与活性有机碳的关系

    徐祥明;覃灵华;杨慧;涂春燕;方瑛;

    为了解岩溶区土壤粒径分布与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关系,分别从岩溶区和碎屑岩区选取林地、灌草丛、果园三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测定其土壤剖面的颗粒组成以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岩溶土壤与碎屑岩土壤粒径分布中,<0.002 mm粒组含量最大,均超过25%,且土壤质地以黏土为主。岩溶土壤总有机碳剖面分布呈凸肚型,其含量在剖面10~30 cm处达到最大值;而碎屑岩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着剖面深度的加深呈下降趋势,其含量在剖面0~10 cm处为最大值。除岩溶林地外,其余剖面的微生物量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减小,在剖面深度0~10 cm处为最大值,在70~90 cm处为最小值。岩溶区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在不同深度的差值较小;碎屑岩区溶解有机碳含量在0~10 cm处为最大值,在20~30 cm处为最小值。岩溶区溶解有机碳含量与0.02~0.002 mm粒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0.002 mm粒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碎屑岩溶解有机碳含量与2~0.25 mm及0.25~0.05 mm粒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0.002 mm粒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及溶解有机碳含量最大,灌草丛土壤次之,果园土壤最小,且果园土壤<0.002 mm粒组含量最小。

    2015年04期 v.46;No.277 851-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335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 ] |[阅读:0 ]
  • 火干扰对径流及土壤侵蚀的模拟研究

    刘发林;杨继敏;

    为了对比森林火灾与计划烧除两种火干扰对地表径流与土壤侵蚀的影响,在湖南省株洲市高枧林场马尾松林设置22块样地,通过模拟降雨试验,高强度火烧样地的径流比中强度、低强度样地或未烧区大,且差异显著,但是中强度与低强度火烧样地间的径流差异不明显;火干扰对土壤斥水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地表1~3 cm的土壤;马尾松高强度火烧样地产沙量比计划烧除样地大30%,分别是中强度火烧样地的5倍、低强度火烧样地的10倍。产沙量与火干扰后土壤裸露的比例正相关,火后土壤裸露面积越大,产沙量越大;坡度对产沙量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为森林火灾后火灾迹地土壤改良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2015年04期 v.46;No.277 858-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40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0 ]
  • 火干扰对径流及土壤侵蚀的模拟研究

    刘发林;杨继敏;

    为了对比森林火灾与计划烧除两种火干扰对地表径流与土壤侵蚀的影响,在湖南省株洲市高枧林场马尾松林设置22块样地,通过模拟降雨试验,高强度火烧样地的径流比中强度、低强度样地或未烧区大,且差异显著,但是中强度与低强度火烧样地间的径流差异不明显;火干扰对土壤斥水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地表1~3 cm的土壤;马尾松高强度火烧样地产沙量比计划烧除样地大30%,分别是中强度火烧样地的5倍、低强度火烧样地的10倍。产沙量与火干扰后土壤裸露的比例正相关,火后土壤裸露面积越大,产沙量越大;坡度对产沙量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为森林火灾后火灾迹地土壤改良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2015年04期 v.46;No.277 858-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40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0 ]
  • 黄土坡面植被重建鱼鳞坑整地的土壤水分特征

    王青宁;衣学慧;王晗生;奚为民;

    通过在黄土坡面上实施鱼鳞坑整地的自然化造林试验,对1 m深土壤剖面的水分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探讨了鱼鳞坑整地在黄土区植被重建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鱼鳞坑的雨季蓄水过程明显,阳坡坑春季较原状荒坡的含水量增幅均值可达18.18%,其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的程度高于阴坡坑(增幅均值9.93%);季节更替中,阴坡坑的土壤含水量(剖面均值11.46%~22.26%)始终高于阳坡坑(剖面均值8.90%~19.12%),早春阴坡坑中可见冬季上层土壤含水量的上升;土壤水分受气候的深刻影响,变异系数及反映蒸发的降幅表层大于深层,阳坡坑(剖面均值变异系数25.85%、降幅34.10%)高于阴坡坑(剖面均值变异系数18.73%、降幅21.10%);阳坡坑中覆膜(剖面水分均值10.62%~19.27%),虽不及阴坡自然力,但可显著缓和阳坡干燥气候的影响(剖面均值变异系数20.89%、降幅29.54%),有助于调用深层水分,尤其在旱季末可较好地延缓土壤含水量的急剧下降。黄土区植被重建重视鱼鳞坑整地的同时,采取抑蒸保墒、限量灌水的辅助措施是必要的,但应注意其使用时间;南部的阴坡种植,可不整地或改用穴状整地形式;春季种植适宜尽早进行。

    2015年04期 v.46;No.277 86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32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0 ]
  • 黄土坡面植被重建鱼鳞坑整地的土壤水分特征

    王青宁;衣学慧;王晗生;奚为民;

    通过在黄土坡面上实施鱼鳞坑整地的自然化造林试验,对1 m深土壤剖面的水分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探讨了鱼鳞坑整地在黄土区植被重建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鱼鳞坑的雨季蓄水过程明显,阳坡坑春季较原状荒坡的含水量增幅均值可达18.18%,其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的程度高于阴坡坑(增幅均值9.93%);季节更替中,阴坡坑的土壤含水量(剖面均值11.46%~22.26%)始终高于阳坡坑(剖面均值8.90%~19.12%),早春阴坡坑中可见冬季上层土壤含水量的上升;土壤水分受气候的深刻影响,变异系数及反映蒸发的降幅表层大于深层,阳坡坑(剖面均值变异系数25.85%、降幅34.10%)高于阴坡坑(剖面均值变异系数18.73%、降幅21.10%);阳坡坑中覆膜(剖面水分均值10.62%~19.27%),虽不及阴坡自然力,但可显著缓和阳坡干燥气候的影响(剖面均值变异系数20.89%、降幅29.54%),有助于调用深层水分,尤其在旱季末可较好地延缓土壤含水量的急剧下降。黄土区植被重建重视鱼鳞坑整地的同时,采取抑蒸保墒、限量灌水的辅助措施是必要的,但应注意其使用时间;南部的阴坡种植,可不整地或改用穴状整地形式;春季种植适宜尽早进行。

    2015年04期 v.46;No.277 86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32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0 ]
  • 基于Modified Kovács模型预测Van Genuchten模型公式参数

    梁冰;董擎;姜利国;郑泽;

    为了确定渗流场补充方程Van Genuchten(V-G)公式参数,分别利用经验公式Modified Kovács(MK)模型及滤纸法来确定土水特征曲线,并拟合曲线得出V-G公式中的参数θs、θr、n、αv。采用t检验对两种方法确定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置信度为95%时,MK模型预测参数θs、θr、n与实验确定的参数比较接近,αv超出了置信区间范围。因此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使用MK模型来预测V-G模型公式中的参数具有可行性。

    2015年04期 v.46;No.277 873-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229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0 ]
  • 基于Modified Kovács模型预测Van Genuchten模型公式参数

    梁冰;董擎;姜利国;郑泽;

    为了确定渗流场补充方程Van Genuchten(V-G)公式参数,分别利用经验公式Modified Kovács(MK)模型及滤纸法来确定土水特征曲线,并拟合曲线得出V-G公式中的参数θs、θr、n、αv。采用t检验对两种方法确定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置信度为95%时,MK模型预测参数θs、θr、n与实验确定的参数比较接近,αv超出了置信区间范围。因此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使用MK模型来预测V-G模型公式中的参数具有可行性。

    2015年04期 v.46;No.277 873-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229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0 ]
  • Bacillus subtilis S37沼液发酵物对棉花生长产量及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杜娟;屈荷丽;赵思峰;

    研究了沼液与生防菌配比发酵液滴施对棉花产量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土壤中真菌、细菌、放线菌分别采用马丁氏培养基、NA培养基和高氏一号培养基来测量;过氧化氢酶采用高锰酸钾容量法,脲酶采用NH4+释放量法,蔗糖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蛋白酶采用茚三酮比色法。结果表明:随着滴灌次数的增加,不同处理的棉花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沼液生防菌发酵液、沼液和生防菌单独发酵液处理后棉花产量比对照分别增加44.16%、5.62%和7.42%。沼液生防菌发酵液比生防拮抗菌单一施用能最大程度改善土壤质量,并提高了棉花根际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的活性,增加棉花产量。

    2015年04期 v.46;No.277 878-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17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5 ] |[阅读:0 ]
  • Bacillus subtilis S37沼液发酵物对棉花生长产量及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杜娟;屈荷丽;赵思峰;

    研究了沼液与生防菌配比发酵液滴施对棉花产量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土壤中真菌、细菌、放线菌分别采用马丁氏培养基、NA培养基和高氏一号培养基来测量;过氧化氢酶采用高锰酸钾容量法,脲酶采用NH4+释放量法,蔗糖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蛋白酶采用茚三酮比色法。结果表明:随着滴灌次数的增加,不同处理的棉花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沼液生防菌发酵液、沼液和生防菌单独发酵液处理后棉花产量比对照分别增加44.16%、5.62%和7.42%。沼液生防菌发酵液比生防拮抗菌单一施用能最大程度改善土壤质量,并提高了棉花根际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的活性,增加棉花产量。

    2015年04期 v.46;No.277 878-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17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5 ] |[阅读:0 ]
  • 不同物料组合施用对温室番茄根系活力及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李明静;杨丽娟;邹春娇;郭晓鸥;张一鸣;

    利用温室内微区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鸡粪(M)、鸡粪+K2SO4(MK)、鸡粪+稻草(MR)、鸡粪+稻草+K2SO4(MRK)对番茄产量、根系活力及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种物料混合施用的MRK、MR、MK处理的产量、根系活力、生物学特性[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中性磷酸酶、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显著高于施用单一物料M,其中MRK效果最明显,与M处理相比,其产量增加了31.59%,MBC增加了36.04%,MBN增加了31.25%,中性磷酸酶增加了59.46%,蔗糖酶增加了49.76%,脲酶增加了48.81%,过氧化氢酶增加了11.76%;而且根系活力与MBC、MBN、脲酶、蔗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MBC、MBN、中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产量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963、0.953、0.836、0.973、0.975、0.925)。因此,对于设施番茄,添加鸡粪、稻草并配施钾肥对保持土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设施番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酶活性、根系活力及作物产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以表征土壤肥力状况、植株吸收营养能力与生产力水平。

    2015年04期 v.46;No.277 883-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397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0 ]
  • 不同物料组合施用对温室番茄根系活力及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李明静;杨丽娟;邹春娇;郭晓鸥;张一鸣;

    利用温室内微区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鸡粪(M)、鸡粪+K2SO4(MK)、鸡粪+稻草(MR)、鸡粪+稻草+K2SO4(MRK)对番茄产量、根系活力及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种物料混合施用的MRK、MR、MK处理的产量、根系活力、生物学特性[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中性磷酸酶、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显著高于施用单一物料M,其中MRK效果最明显,与M处理相比,其产量增加了31.59%,MBC增加了36.04%,MBN增加了31.25%,中性磷酸酶增加了59.46%,蔗糖酶增加了49.76%,脲酶增加了48.81%,过氧化氢酶增加了11.76%;而且根系活力与MBC、MBN、脲酶、蔗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MBC、MBN、中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产量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963、0.953、0.836、0.973、0.975、0.925)。因此,对于设施番茄,添加鸡粪、稻草并配施钾肥对保持土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设施番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酶活性、根系活力及作物产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以表征土壤肥力状况、植株吸收营养能力与生产力水平。

    2015年04期 v.46;No.277 883-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397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0 ]
  • 农林复合系统对侵蚀红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类群特性的影响

    郑海金;杨洁;王凌云;万佳蕾;

    为探讨农林复合系统对红壤丘陵区侵蚀坡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农-林-草型、水保农-林型、常规农-林型、纯林型4种农林复合系统和裸露荒坡地0~20 cm、20~40 cm土壤酶活性和主要微生物类群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原侵蚀裸露荒坡地建立农林复合系统后能够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特别是农-林和纯林系统能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但农-林-草系统降低了脲酶活性。总体上农林复合系统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裸露荒坡地,以水保农-林系统的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最高。侵蚀环境下的红壤丘陵区坡地营造农林复合系统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类群数量,但受草类与农作物和果木林之间竞争等的影响,农-林-草系统对提升土壤微生物学活性的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农林复合系统的构建、土壤肥力的高效利用以及实现坡地生态农业提供理论依据。

    2015年04期 v.46;No.277 889-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255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0 ]
  • 农林复合系统对侵蚀红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类群特性的影响

    郑海金;杨洁;王凌云;万佳蕾;

    为探讨农林复合系统对红壤丘陵区侵蚀坡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农-林-草型、水保农-林型、常规农-林型、纯林型4种农林复合系统和裸露荒坡地0~20 cm、20~40 cm土壤酶活性和主要微生物类群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原侵蚀裸露荒坡地建立农林复合系统后能够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特别是农-林和纯林系统能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但农-林-草系统降低了脲酶活性。总体上农林复合系统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裸露荒坡地,以水保农-林系统的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最高。侵蚀环境下的红壤丘陵区坡地营造农林复合系统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类群数量,但受草类与农作物和果木林之间竞争等的影响,农-林-草系统对提升土壤微生物学活性的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农林复合系统的构建、土壤肥力的高效利用以及实现坡地生态农业提供理论依据。

    2015年04期 v.46;No.277 889-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255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0 ]
  • 新型复合生防菌剂对水稻苗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刘丹丹;何璐;赵金辉;于娜;

    土壤中的生化反应是在酶的参与下完成的,土壤酶活性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在水稻苗床土壤中分别施加苦参内生真菌BS013菌株、枯草芽孢杆菌AS1.894及二者复配的新型复合微生物菌剂,采用酶活分析法分别考察了各菌剂对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各生防菌剂对土壤酶活性均有一定的影响,且复合生防菌剂对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均大于单一生防菌剂。复合生防菌剂使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分别提高17.34%、19.21%、79.14%和38.90%。因此,新型复合生防菌剂能通过提高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品质。

    2015年04期 v.46;No.277 895-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26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0 ]
  • 新型复合生防菌剂对水稻苗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刘丹丹;何璐;赵金辉;于娜;

    土壤中的生化反应是在酶的参与下完成的,土壤酶活性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在水稻苗床土壤中分别施加苦参内生真菌BS013菌株、枯草芽孢杆菌AS1.894及二者复配的新型复合微生物菌剂,采用酶活分析法分别考察了各菌剂对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各生防菌剂对土壤酶活性均有一定的影响,且复合生防菌剂对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均大于单一生防菌剂。复合生防菌剂使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分别提高17.34%、19.21%、79.14%和38.90%。因此,新型复合生防菌剂能通过提高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品质。

    2015年04期 v.46;No.277 895-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26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0 ]
  • 生物质电厂灰等材料对红壤酸度和养分的改良效应

    陶志慧;章力干;崔键;周静;徐磊;谷健云;

    通过土培试验研究电厂灰的不同用量及电厂灰分别与石灰和磷灰石的不同配比对江西酸性红壤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随着电厂灰用量增加,土壤p H值升高,土壤交换性Al3+和交换性H+含量降低;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增加,尤其是速效钾和交换性K+增加显著,最大增幅可达26.9%和66.7%,电厂灰最佳用量4500 kg hm-2。生物质电厂灰/磷灰石的配比中,综合效果以3/1为最佳,平均提高土壤p H值0.12个单位,降低土壤交换性Al3+和交换性H+的含量分别为0.68和0.10cmol(+)kg-1,对土壤中盐基离子(K+、Ca2+、Na+、Mg2+)和速效养分含量都有显著提高,其中土壤交换性Ca2+和交换性Mg2+增加最显著,增幅达58.1%和34.6%。而电厂灰/石灰的配比以1/1为最优,平均提高土壤0.2个p H单位,降低土壤交换性Al3+和交换性H+的含量分别为1.19和0.20 cmol(+)kg-1,养分方面以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最为突出,增幅为5.6%。因此,生物质电厂灰与石灰和磷灰石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才能达到理想的土壤改良效果。

    2015年04期 v.46;No.277 899-9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339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0 ]
  • 生物质电厂灰等材料对红壤酸度和养分的改良效应

    陶志慧;章力干;崔键;周静;徐磊;谷健云;

    通过土培试验研究电厂灰的不同用量及电厂灰分别与石灰和磷灰石的不同配比对江西酸性红壤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随着电厂灰用量增加,土壤p H值升高,土壤交换性Al3+和交换性H+含量降低;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增加,尤其是速效钾和交换性K+增加显著,最大增幅可达26.9%和66.7%,电厂灰最佳用量4500 kg hm-2。生物质电厂灰/磷灰石的配比中,综合效果以3/1为最佳,平均提高土壤p H值0.12个单位,降低土壤交换性Al3+和交换性H+的含量分别为0.68和0.10cmol(+)kg-1,对土壤中盐基离子(K+、Ca2+、Na+、Mg2+)和速效养分含量都有显著提高,其中土壤交换性Ca2+和交换性Mg2+增加最显著,增幅达58.1%和34.6%。而电厂灰/石灰的配比以1/1为最优,平均提高土壤0.2个p H单位,降低土壤交换性Al3+和交换性H+的含量分别为1.19和0.20 cmol(+)kg-1,养分方面以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最为突出,增幅为5.6%。因此,生物质电厂灰与石灰和磷灰石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才能达到理想的土壤改良效果。

    2015年04期 v.46;No.277 899-9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339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0 ]
  • 砂壤土对中、高分子量PAM吸附行为的研究

    刘彩云;魏占民;

    选择中分子量(800万)、高分子量(1200万)的聚丙烯酰胺(PAM),通过静态法和淀粉-三碘化物比色法相结合方法针对砂壤土对两种分子量PAM的吸附行为进行研究,并探究了砂壤土对不同分子量PAM在不同液固比和不同吸附时间下吸附量的影响。探究结果表明,两种分子量PAM在砂壤土中吸附的最佳液固比均为25∶1,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6h、8h。利用Langmiur等温吸附方程对数据进行回归拟合,拟合的相关系数均在0.96以上,故量两种分子量的PAM在砂壤土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iur模型,说明砂壤土对两种分子量PAM的吸附是单分子层吸附。并得到两种分子量PAM在砂壤土中的吸附量为800万分子量>1200万分子量,其饱和吸附量分别是1.11 mg g-1、1.04 mg g-1。

    2015年04期 v.46;No.277 905-9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11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 ] |[阅读:0 ]
  • 砂壤土对中、高分子量PAM吸附行为的研究

    刘彩云;魏占民;

    选择中分子量(800万)、高分子量(1200万)的聚丙烯酰胺(PAM),通过静态法和淀粉-三碘化物比色法相结合方法针对砂壤土对两种分子量PAM的吸附行为进行研究,并探究了砂壤土对不同分子量PAM在不同液固比和不同吸附时间下吸附量的影响。探究结果表明,两种分子量PAM在砂壤土中吸附的最佳液固比均为25∶1,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6h、8h。利用Langmiur等温吸附方程对数据进行回归拟合,拟合的相关系数均在0.96以上,故量两种分子量的PAM在砂壤土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iur模型,说明砂壤土对两种分子量PAM的吸附是单分子层吸附。并得到两种分子量PAM在砂壤土中的吸附量为800万分子量>1200万分子量,其饱和吸附量分别是1.11 mg g-1、1.04 mg g-1。

    2015年04期 v.46;No.277 905-9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11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 ] |[阅读:0 ]
  • 模拟干湿交替对湿地土壤呼吸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孟伟庆;莫训强;胡蓓蓓;贺梦璇;李洪远;

    土壤水分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也是影响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要因子之一。以天津滨海盐碱湿地为研究对象,采集盐地碱蓬群落土壤作为实验样品,设置过湿处理(饱和含水量,水面高过土壤10 cm);干湿交替处理(每隔20天浇水1次至过饱和,自然通风)和干处理(长期干旱)等3种土壤水分含量,研究干湿交替对盐碱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湿交替对土壤呼吸有明显的激发效应。每次湿润后,都会有一个明显的呼吸高峰,随着过湿处理次数的增加,土壤呼吸的激发效应逐渐减弱;而且经过干旱期后,呼吸速率通常在一周后就会降到最低。水分的过度饱和及过度的干旱都会抑制土壤的呼吸,其中过度缺水对呼吸速率的抑制作用更强;在3种处理方式下,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干处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基本保持稳定,并在培养结束时,高于其他两种处理方式。除了土壤水分含量是造成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外,在天津地区的滨海盐碱湿地土壤中,土壤质地和土壤p H成为土壤有机碳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

    2015年04期 v.46;No.277 910-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105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0 ]
  • 模拟干湿交替对湿地土壤呼吸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孟伟庆;莫训强;胡蓓蓓;贺梦璇;李洪远;

    土壤水分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也是影响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要因子之一。以天津滨海盐碱湿地为研究对象,采集盐地碱蓬群落土壤作为实验样品,设置过湿处理(饱和含水量,水面高过土壤10 cm);干湿交替处理(每隔20天浇水1次至过饱和,自然通风)和干处理(长期干旱)等3种土壤水分含量,研究干湿交替对盐碱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湿交替对土壤呼吸有明显的激发效应。每次湿润后,都会有一个明显的呼吸高峰,随着过湿处理次数的增加,土壤呼吸的激发效应逐渐减弱;而且经过干旱期后,呼吸速率通常在一周后就会降到最低。水分的过度饱和及过度的干旱都会抑制土壤的呼吸,其中过度缺水对呼吸速率的抑制作用更强;在3种处理方式下,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干处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基本保持稳定,并在培养结束时,高于其他两种处理方式。除了土壤水分含量是造成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外,在天津地区的滨海盐碱湿地土壤中,土壤质地和土壤p H成为土壤有机碳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

    2015年04期 v.46;No.277 910-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105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0 ]
  • 外源有机碳和温度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

    袁淑芬;汪思龙;张伟东;

    研究凋落物等外源有机碳输入和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对我们深入理解森林土壤碳动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亚热带天然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向土壤中添加13C标记的杉木凋落物和葡萄糖,研究不同温度下外源有机碳添加对原有土壤有机碳(SOC)分解的影响。结果显示:外源有机碳添加使原有SOC分解速率显著提高,表现出显著的正激发效应。葡萄糖引发的激发效应强度显著高于杉木凋落物,并且杉木人工林土壤的激发效应强度显著高于天然次生林。激发效应强度随着培养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此外,由于外源有机碳的加入,SOC分解的温度敏感性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凋落物输入及温度在亚热带森林SOC周转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5年04期 v.46;No.277 916-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1195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77 ] |[阅读:0 ]
  • 外源有机碳和温度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

    袁淑芬;汪思龙;张伟东;

    研究凋落物等外源有机碳输入和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对我们深入理解森林土壤碳动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亚热带天然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向土壤中添加13C标记的杉木凋落物和葡萄糖,研究不同温度下外源有机碳添加对原有土壤有机碳(SOC)分解的影响。结果显示:外源有机碳添加使原有SOC分解速率显著提高,表现出显著的正激发效应。葡萄糖引发的激发效应强度显著高于杉木凋落物,并且杉木人工林土壤的激发效应强度显著高于天然次生林。激发效应强度随着培养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此外,由于外源有机碳的加入,SOC分解的温度敏感性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凋落物输入及温度在亚热带森林SOC周转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5年04期 v.46;No.277 916-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1195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77 ] |[阅读:0 ]
  • 水分对梯度法估算土壤表面CO2扩散通量的影响

    杨晓莉;樊军;

    土壤水分是土壤CO2产生和传输的主要控制因子,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更好的理解土壤水分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梯度法是估算土壤CO2扩散通量的一种常见方法,该方法利用菲克第一定律计算土壤CO2扩散通量,其关键参数是气体扩散系数(DP)和CO2浓度梯度。本实验用放置在恒温室内的土柱研究土壤水分变化对梯度方法估算土壤表面CO2扩散通量的影响,利用Millington-Quirk模型对气体扩散率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土壤CO2浓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15 cm处的土壤CO2浓度平均值(1991.8μmol mol-1)明显大于5 cm处土壤CO2浓度平均值(1495.1μmol mol-1),土壤水分与两层土壤CO2浓度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在土壤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CO2通量随体积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干燥或含水量很高的条件下土壤CO2通量较低,接近田间持水量时CO2通量最大;在大多数情况下,梯度法和动态气室法测得的土壤碳通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2015年04期 v.46;No.277 923-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29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5 ] |[阅读:0 ]
  • 水分对梯度法估算土壤表面CO2扩散通量的影响

    杨晓莉;樊军;

    土壤水分是土壤CO2产生和传输的主要控制因子,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更好的理解土壤水分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梯度法是估算土壤CO2扩散通量的一种常见方法,该方法利用菲克第一定律计算土壤CO2扩散通量,其关键参数是气体扩散系数(DP)和CO2浓度梯度。本实验用放置在恒温室内的土柱研究土壤水分变化对梯度方法估算土壤表面CO2扩散通量的影响,利用Millington-Quirk模型对气体扩散率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土壤CO2浓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15 cm处的土壤CO2浓度平均值(1991.8μmol mol-1)明显大于5 cm处土壤CO2浓度平均值(1495.1μmol mol-1),土壤水分与两层土壤CO2浓度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在土壤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CO2通量随体积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干燥或含水量很高的条件下土壤CO2通量较低,接近田间持水量时CO2通量最大;在大多数情况下,梯度法和动态气室法测得的土壤碳通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2015年04期 v.46;No.277 923-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29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5 ] |[阅读:0 ]
  • 综合管理下油菜物质累积与转运特征

    袁嫚嫚;邬刚;胡润;孙义祥;

    为给长江中下游稻油轮作区油菜的高产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以德油5号为材料,设置不施氮肥、农民习惯施肥和3个综合管理处理(分别用CK、FFP、OPT1、OPT2和OPT3表示),通过两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合理增密和优化施肥等管理措施对油菜产量、干物质和养分累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管理措施的优化,不同处理油菜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养分累积量显著增加,均表现为CK<FFP<OPT1<OPT2<OPT3。与OPT3相比,OPT2养分累积和籽粒产量略低,但其增加了花前干物质和N、P累积比例,促进花前营养物质向籽粒转运,从而提高了籽粒和养分收获指数。综合两年数据,OPT2处理油菜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比FFP提高44.56%和59.00%,养分累积和收获指数亦增加显著。OPT2处理通过管理措施的集成优化,促进了油菜花前干物质和N、P的累积和转运,从而提高油菜籽粒产量。

    2015年04期 v.46;No.277 929-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139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 ] |[阅读:0 ]
  • 综合管理下油菜物质累积与转运特征

    袁嫚嫚;邬刚;胡润;孙义祥;

    为给长江中下游稻油轮作区油菜的高产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以德油5号为材料,设置不施氮肥、农民习惯施肥和3个综合管理处理(分别用CK、FFP、OPT1、OPT2和OPT3表示),通过两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合理增密和优化施肥等管理措施对油菜产量、干物质和养分累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管理措施的优化,不同处理油菜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养分累积量显著增加,均表现为CK<FFP<OPT1<OPT2<OPT3。与OPT3相比,OPT2养分累积和籽粒产量略低,但其增加了花前干物质和N、P累积比例,促进花前营养物质向籽粒转运,从而提高了籽粒和养分收获指数。综合两年数据,OPT2处理油菜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比FFP提高44.56%和59.00%,养分累积和收获指数亦增加显著。OPT2处理通过管理措施的集成优化,促进了油菜花前干物质和N、P的累积和转运,从而提高油菜籽粒产量。

    2015年04期 v.46;No.277 929-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139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 ] |[阅读:0 ]
  • 弱光照条件下有机碳营养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桂丕;廖宗文;汪立梅;毛小云;

    在弱光条件下,研究了不含氮的有机碳(蔗糖、α-酮戊二酸、丙三醇)对水稻生物量积累及氮素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弱光条件下叶喷有机碳有促进水稻生长的作用,反映在生物量增长及相关氮代谢的生理参数上。不同的有机碳效果不同,三种有机碳中以α-酮戊二酸的效果最好。与喷清水处理相比,其生物量增幅高达33.12%,水溶性氮/全氮降幅达48.31%。试验表明,不含氮的有机碳营养显示了可克服弱光及碳不足对作物生长制约的效果。

    2015年04期 v.46;No.277 936-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493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0 ]
  • 弱光照条件下有机碳营养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桂丕;廖宗文;汪立梅;毛小云;

    在弱光条件下,研究了不含氮的有机碳(蔗糖、α-酮戊二酸、丙三醇)对水稻生物量积累及氮素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弱光条件下叶喷有机碳有促进水稻生长的作用,反映在生物量增长及相关氮代谢的生理参数上。不同的有机碳效果不同,三种有机碳中以α-酮戊二酸的效果最好。与喷清水处理相比,其生物量增幅高达33.12%,水溶性氮/全氮降幅达48.31%。试验表明,不含氮的有机碳营养显示了可克服弱光及碳不足对作物生长制约的效果。

    2015年04期 v.46;No.277 936-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493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0 ]
  • 施肥对水旱轮作作物产量、土壤无机氮残留及氮素平衡的影响

    赵营;郭鑫年;冀宏杰;张维理;周涛;

    2008~2010年在宁夏引黄灌区水稻-春小麦-春玉米轮作体系下,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平衡施用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化肥+有机肥(NPK+M)和习惯施肥(CON)5个施肥措施对水旱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土壤无机氮残留和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CK处理,施肥都能提高水旱轮作作物籽粒和秸秆产量。水旱交替易造成旱作季残留的土壤无机氮(NO3--N)在水作季发生淋洗损失。由水稻改种春小麦后,施肥显著提高了0~100 cm各层土壤NO3--N累积量。在水稻、春小麦和春玉米季,NPK和NPK+M较CON处理的氮素表观损失量分别降低了19.8%~39.2%、90.6%~93.1%和19.8%~34.7%。单施有机肥(M)也会增加氮素表观损失风险,其在水稻、春小麦和春玉米季的损失量分别达209.4 kg hm-2、67.0 kg hm-2和198.8 kg hm-2。3年水旱轮作体系下,NPK和NPK+M较CON处理的氮素表观损失量分别降低了46.9%和33.3%。因此,在该水旱轮作体系下,平衡施用氮磷钾及有机无机配施都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降低氮素表观损失。

    2015年04期 v.46;No.277 940-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521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0 ]
  • 施肥对水旱轮作作物产量、土壤无机氮残留及氮素平衡的影响

    赵营;郭鑫年;冀宏杰;张维理;周涛;

    2008~2010年在宁夏引黄灌区水稻-春小麦-春玉米轮作体系下,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平衡施用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化肥+有机肥(NPK+M)和习惯施肥(CON)5个施肥措施对水旱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土壤无机氮残留和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CK处理,施肥都能提高水旱轮作作物籽粒和秸秆产量。水旱交替易造成旱作季残留的土壤无机氮(NO3--N)在水作季发生淋洗损失。由水稻改种春小麦后,施肥显著提高了0~100 cm各层土壤NO3--N累积量。在水稻、春小麦和春玉米季,NPK和NPK+M较CON处理的氮素表观损失量分别降低了19.8%~39.2%、90.6%~93.1%和19.8%~34.7%。单施有机肥(M)也会增加氮素表观损失风险,其在水稻、春小麦和春玉米季的损失量分别达209.4 kg hm-2、67.0 kg hm-2和198.8 kg hm-2。3年水旱轮作体系下,NPK和NPK+M较CON处理的氮素表观损失量分别降低了46.9%和33.3%。因此,在该水旱轮作体系下,平衡施用氮磷钾及有机无机配施都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降低氮素表观损失。

    2015年04期 v.46;No.277 940-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521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0 ]
  • 氮肥用量对石灰性土壤二氧化碳释放的影响

    孟延;蔡苗;师倩云;周建斌;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灭菌及未灭菌条件下施用氮肥对石灰性土壤p H值、矿质态氮含量和CO2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CO2释放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培养结束时未灭菌土壤CO2累积释放量比对照增加了21.8%~103.5%,平均增加62.7%,这与施氮促进有机质矿化及降低土壤p H值促进无机碳分解有关。采用哌嗪-1,4-二乙磺酸(PIPES)缓冲的Hg Cl2溶液灭菌后,培养期间不同施氮量下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稳定,说明灭菌处理抑制了硝化作用的进行,灭菌效果良好。灭菌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CO2释放量,但相比对照,施用氮肥也使CO2释放量增加了5.3%~17.8%,说明施用氮肥也促进了培养过程中土壤无机碳的释放。因此,应重视大量施用氮肥对石灰性土壤无机碳释放的影响。

    2015年04期 v.46;No.277 948-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29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0 ]
  • 氮肥用量对石灰性土壤二氧化碳释放的影响

    孟延;蔡苗;师倩云;周建斌;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灭菌及未灭菌条件下施用氮肥对石灰性土壤p H值、矿质态氮含量和CO2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CO2释放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培养结束时未灭菌土壤CO2累积释放量比对照增加了21.8%~103.5%,平均增加62.7%,这与施氮促进有机质矿化及降低土壤p H值促进无机碳分解有关。采用哌嗪-1,4-二乙磺酸(PIPES)缓冲的Hg Cl2溶液灭菌后,培养期间不同施氮量下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稳定,说明灭菌处理抑制了硝化作用的进行,灭菌效果良好。灭菌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CO2释放量,但相比对照,施用氮肥也使CO2释放量增加了5.3%~17.8%,说明施用氮肥也促进了培养过程中土壤无机碳的释放。因此,应重视大量施用氮肥对石灰性土壤无机碳释放的影响。

    2015年04期 v.46;No.277 948-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29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0 ]
  • 吉林省中部农田生态系统降雨湿沉降氮特征

    彭畅;牛红红;李强;朱平;张玉龙;

    大气氮沉降作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大气湿沉降氮更是研究热点。本文以吉林省中部生态地区为例,通过研究该农区湿沉降氮的总体特征和输入氮相关参数(p H、总氮、铵氮、硝氮),明确了该区域大气湿沉降氮年际发生规律和季节分异特征,掌握了我省中部农区农田生态系统湿沉降氮的负荷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降雨年际间变异较大,极端年出现的频次高于平均年的频次,且降水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最大降雨量集中6~9月,占全年降水的70%左右;(2)降雨p H值变化幅度较小,平均值为6.91。降雨氮浓度变异系数较大,且总氮浓度超过入湖库水浓度(2 mg L-1)2倍多,而铵氮浓度介于地表水III类与IV类之间,是地下水质铵氮标准的4倍;(3)年均湿沉降总氮量为18.3 kg hm-2,无机氮的沉降量为10.3 kg hm-2,对总氮贡献率为57%;(4)氮沉降量与降雨量和氮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对于湿沉降总氮来说,雨量的相关性好于浓度的相关性,而对于湿沉降的无机氮而言,浓度的相关性好于雨量的相关性。

    2015年04期 v.46;No.277 95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24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0 ]
  • 吉林省中部农田生态系统降雨湿沉降氮特征

    彭畅;牛红红;李强;朱平;张玉龙;

    大气氮沉降作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大气湿沉降氮更是研究热点。本文以吉林省中部生态地区为例,通过研究该农区湿沉降氮的总体特征和输入氮相关参数(p H、总氮、铵氮、硝氮),明确了该区域大气湿沉降氮年际发生规律和季节分异特征,掌握了我省中部农区农田生态系统湿沉降氮的负荷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降雨年际间变异较大,极端年出现的频次高于平均年的频次,且降水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最大降雨量集中6~9月,占全年降水的70%左右;(2)降雨p H值变化幅度较小,平均值为6.91。降雨氮浓度变异系数较大,且总氮浓度超过入湖库水浓度(2 mg L-1)2倍多,而铵氮浓度介于地表水III类与IV类之间,是地下水质铵氮标准的4倍;(3)年均湿沉降总氮量为18.3 kg hm-2,无机氮的沉降量为10.3 kg hm-2,对总氮贡献率为57%;(4)氮沉降量与降雨量和氮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对于湿沉降总氮来说,雨量的相关性好于浓度的相关性,而对于湿沉降的无机氮而言,浓度的相关性好于雨量的相关性。

    2015年04期 v.46;No.277 95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24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0 ]
  • 氮沉降对冻融培养期泥炭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邓昭衡;高居娟;周雨露;高俊琴;

    冻融作用直接影响湿地土壤CO2排放,但氮沉降是否会影响冻融作用下泥炭土CO2的排放尚不清楚。以若尔盖高寒湿地泥炭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三种氮沉降水平(高氮、低氮和无氮添加对照),以及三种冻融模式(冻融、融冻和常温对照),探讨氮沉降对冻融期泥炭土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融与氮沉降均对泥炭土CO2的排放有显著影响,但两者交互作用不显著;冻融模拟下,泥炭土CO2排放速率在冰冻期最低,冰冻期消融后出现排放峰值;冻融期泥炭土CO2排放量低于常温期,且多次冻融比单次冻融泥炭土CO2排放量更少;适量氮沉降促进了泥炭土CO2排放,而高氮沉降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泥炭土CO2排放。

    2015年04期 v.46;No.277 962-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455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0 ]
  • 氮沉降对冻融培养期泥炭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邓昭衡;高居娟;周雨露;高俊琴;

    冻融作用直接影响湿地土壤CO2排放,但氮沉降是否会影响冻融作用下泥炭土CO2的排放尚不清楚。以若尔盖高寒湿地泥炭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三种氮沉降水平(高氮、低氮和无氮添加对照),以及三种冻融模式(冻融、融冻和常温对照),探讨氮沉降对冻融期泥炭土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融与氮沉降均对泥炭土CO2的排放有显著影响,但两者交互作用不显著;冻融模拟下,泥炭土CO2排放速率在冰冻期最低,冰冻期消融后出现排放峰值;冻融期泥炭土CO2排放量低于常温期,且多次冻融比单次冻融泥炭土CO2排放量更少;适量氮沉降促进了泥炭土CO2排放,而高氮沉降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泥炭土CO2排放。

    2015年04期 v.46;No.277 962-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455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0 ]
  • 云南丽江植烟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状况及施肥对策

    蔡寒玉;徐元飞;蒋朝臣;和强;李万秋;魏建荣;

    在云南丽江烟区采集273个土壤样品和烟叶样品进行分析化验。结果表明,丽江市植烟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土壤平均交换性钙含量为3338.82 mg kg-1,交换性镁342.26 mg kg-1,有效锌2.21 mg kg-1,有效硼0.54 mg kg-1,有效钼0.44 mg kg-1,水溶性氯38.37 mg kg-1。植烟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有效钼含量整体比较充足,有效锌含量整体适宜,有效硼含量普遍缺乏;尽管土壤中水溶性氯含量较高,但烟叶中氯含量较低。为此生产上提出了"控镁和补硼"的施肥措施,对于连年干旱且水溶性氯含量高的植烟土壤要严禁施用含氯肥料。

    2015年04期 v.46;No.277 967-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17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8 ] |[阅读:0 ]
  • 云南丽江植烟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状况及施肥对策

    蔡寒玉;徐元飞;蒋朝臣;和强;李万秋;魏建荣;

    在云南丽江烟区采集273个土壤样品和烟叶样品进行分析化验。结果表明,丽江市植烟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土壤平均交换性钙含量为3338.82 mg kg-1,交换性镁342.26 mg kg-1,有效锌2.21 mg kg-1,有效硼0.54 mg kg-1,有效钼0.44 mg kg-1,水溶性氯38.37 mg kg-1。植烟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有效钼含量整体比较充足,有效锌含量整体适宜,有效硼含量普遍缺乏;尽管土壤中水溶性氯含量较高,但烟叶中氯含量较低。为此生产上提出了"控镁和补硼"的施肥措施,对于连年干旱且水溶性氯含量高的植烟土壤要严禁施用含氯肥料。

    2015年04期 v.46;No.277 967-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17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8 ] |[阅读:0 ]
  • 土壤胡敏酸与锰离子的络合特征及生物有效性研究

    刘小虎;张俊文;刘侯俊;王月;李娜;刘宁;韩晓日;

    试验从沈阳农业大学棕壤肥效长期定位实验田中选择8个处理:(1)对照(CK);(2)低量氮肥(N1);(3)氮磷肥(N1P);(4)氮磷钾肥(N1PK);(5)低量有机肥(M1);(6)低量有机肥+氮肥(M1N1)(7)低量有机肥+氮磷化肥(M1NP);(8)低量有机肥+氮磷钾肥(M1N1PK),采用田间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胡敏酸与锰离子的络合特征及生物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均可提高土壤HA与Mn2+的络合稳定常数,其中,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处理大于单施化肥处理,氮磷钾配施处理大于氮磷或单施氮肥处理;HA-Mn2+趋与形成1∶1型络合物,施用有机肥增加了土壤HA对Mn2+的吸附数量和吸附强度,施用化肥降低土壤HA对Mn2+吸附的数量,增加其吸附强度。水培试验的结果证实,源于单施化肥处理的土壤HA对玉米Mn2+的吸收影响不显著,而来自有机肥各处理的土壤HA降低了玉米的吸锰量。络合稳定性指标和吸附强度指标与玉米吸锰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可以用来作为评价养分有效性的指标。

    2015年04期 v.46;No.277 972-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21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3 ] |[阅读:0 ]
  • 土壤胡敏酸与锰离子的络合特征及生物有效性研究

    刘小虎;张俊文;刘侯俊;王月;李娜;刘宁;韩晓日;

    试验从沈阳农业大学棕壤肥效长期定位实验田中选择8个处理:(1)对照(CK);(2)低量氮肥(N1);(3)氮磷肥(N1P);(4)氮磷钾肥(N1PK);(5)低量有机肥(M1);(6)低量有机肥+氮肥(M1N1)(7)低量有机肥+氮磷化肥(M1NP);(8)低量有机肥+氮磷钾肥(M1N1PK),采用田间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胡敏酸与锰离子的络合特征及生物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均可提高土壤HA与Mn2+的络合稳定常数,其中,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处理大于单施化肥处理,氮磷钾配施处理大于氮磷或单施氮肥处理;HA-Mn2+趋与形成1∶1型络合物,施用有机肥增加了土壤HA对Mn2+的吸附数量和吸附强度,施用化肥降低土壤HA对Mn2+吸附的数量,增加其吸附强度。水培试验的结果证实,源于单施化肥处理的土壤HA对玉米Mn2+的吸收影响不显著,而来自有机肥各处理的土壤HA降低了玉米的吸锰量。络合稳定性指标和吸附强度指标与玉米吸锰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可以用来作为评价养分有效性的指标。

    2015年04期 v.46;No.277 972-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21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3 ] |[阅读:0 ]
  • 蚕沙和赤泥用于铅镉污染土壤改良的研究

    黎大荣;杨惟薇;黎秋君;王英辉;陈建华;许道全;陈倩伶;姜白杨;

    研究了蚕沙和赤泥对铅镉污染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并考察了蚕沙和赤泥对小白菜生长情况及吸收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蚕沙能大幅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赤泥使土壤p H值升高,两者都能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蚕沙和赤泥不仅能促进土壤中的Pb、Cd由高植物有效性的弱酸提取态向低植物有效性的残渣态转化,还能增加小白菜的植株高度和干生物量并减少小白菜对Pb、Cd的吸收。土壤p H值、有机质含量都与土壤弱酸提取态重金属、小白菜生长情况及重金属的含量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对重金属的钝化修复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蚕沙+赤泥复合处理>单施蚕沙>单施赤泥,最佳钝化处理为3%蚕沙+1%赤泥。

    2015年04期 v.46;No.277 97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61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0 ]
  • 蚕沙和赤泥用于铅镉污染土壤改良的研究

    黎大荣;杨惟薇;黎秋君;王英辉;陈建华;许道全;陈倩伶;姜白杨;

    研究了蚕沙和赤泥对铅镉污染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并考察了蚕沙和赤泥对小白菜生长情况及吸收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蚕沙能大幅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赤泥使土壤p H值升高,两者都能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蚕沙和赤泥不仅能促进土壤中的Pb、Cd由高植物有效性的弱酸提取态向低植物有效性的残渣态转化,还能增加小白菜的植株高度和干生物量并减少小白菜对Pb、Cd的吸收。土壤p H值、有机质含量都与土壤弱酸提取态重金属、小白菜生长情况及重金属的含量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对重金属的钝化修复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蚕沙+赤泥复合处理>单施蚕沙>单施赤泥,最佳钝化处理为3%蚕沙+1%赤泥。

    2015年04期 v.46;No.277 97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61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0 ]
  • 土壤粒径对邻苯二甲酸酯垂向迁移影响的淋滤模拟实验

    葛蔚;程洪珍;史衍玺;柴超;

    以5种优先控制邻苯二甲酸酯(PAEs)为研究对象,设置2种土壤粒径(<0.25 mm、0.25~1 mm),采用淋滤模拟实验,在PAEs污染土(3 cm)下方设置不含PAEs的清洁土(20 cm),研究土壤粒径对PAEs垂向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淋滤前污染土中5种PAEs含量(5PAEs)为136.55 mg kg-1,淋滤后显著降低,<0.25 mm和0.25~1 mm条件下分别只有1.16和1.25 mg kg-1,两种粒径下没有显著差异;淋滤后清洁土中<0.25 mm粒径下5PAEs为11.16 mg kg-1,显著高于0.25~1mm条件下(5.77 mg kg-1);总体上,<0.25 mm粒径时淋洗率低于0.25~1 mm粒径时。但是,粒径对5种PAEs含量和分布的影响不同,淋滤后清洁土中DMP和DEP含量均低于0.1 mg kg-1,不同粒径下没有显著差异;DBP和BBP在<0.25 mm粒径时清洁土上层中的含量最高,而0.25~1 mm粒径下各土层均低于0.2 mg kg-1;DOP在<0.25 mm粒径时清洁土上层中的含量最高,但0.25~1 mm粒径时下层含量最高。因此,对于分子量低的DMP和DEP,粒径没有对它们的迁移产生影响;但对于分子量相对高的DBP、BBP和DOP,土壤粒径大有利于迁移。

    2015年04期 v.46;No.277 985-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20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 ] |[阅读:0 ]
  • 土壤粒径对邻苯二甲酸酯垂向迁移影响的淋滤模拟实验

    葛蔚;程洪珍;史衍玺;柴超;

    以5种优先控制邻苯二甲酸酯(PAEs)为研究对象,设置2种土壤粒径(<0.25 mm、0.25~1 mm),采用淋滤模拟实验,在PAEs污染土(3 cm)下方设置不含PAEs的清洁土(20 cm),研究土壤粒径对PAEs垂向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淋滤前污染土中5种PAEs含量(5PAEs)为136.55 mg kg-1,淋滤后显著降低,<0.25 mm和0.25~1 mm条件下分别只有1.16和1.25 mg kg-1,两种粒径下没有显著差异;淋滤后清洁土中<0.25 mm粒径下5PAEs为11.16 mg kg-1,显著高于0.25~1mm条件下(5.77 mg kg-1);总体上,<0.25 mm粒径时淋洗率低于0.25~1 mm粒径时。但是,粒径对5种PAEs含量和分布的影响不同,淋滤后清洁土中DMP和DEP含量均低于0.1 mg kg-1,不同粒径下没有显著差异;DBP和BBP在<0.25 mm粒径时清洁土上层中的含量最高,而0.25~1 mm粒径下各土层均低于0.2 mg kg-1;DOP在<0.25 mm粒径时清洁土上层中的含量最高,但0.25~1 mm粒径时下层含量最高。因此,对于分子量低的DMP和DEP,粒径没有对它们的迁移产生影响;但对于分子量相对高的DBP、BBP和DOP,土壤粒径大有利于迁移。

    2015年04期 v.46;No.277 985-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20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 ] |[阅读:0 ]
  • 高州农田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特征与形态分析

    李霞;邹建运;吴文成;李学深;李云标;蔡信德;

    对农田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水平与垂直分布、以及存在形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5个样品中DMP、DEP、DBP单因子污染指数分别为4.3~27.8、0.3~4.7、0.9~26.5,存在超标情况,且DMP含量全部超标,BBP、DEHP和DOP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符合控制标准值要求。土壤样品综合污染指数在3.8~20.0,属于严重污染。DMP和DOP主要存在于耕作层(0~20 cm),DBP和DEHP在0~60 cm的各层中均存在,表明后者垂向迁移能力较强。土壤中PAEs可脱附态的主要种类为DBP、DEHP、DMP,有机溶剂提取态、结合残留态的主要种类为DEHP、DBP;可脱附态、有机溶剂提取态、结合残留态所占比例约为32%~56%、13%~29%、29%~39%。

    2015年04期 v.46;No.277 991-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377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0 ]
  • 高州农田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特征与形态分析

    李霞;邹建运;吴文成;李学深;李云标;蔡信德;

    对农田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水平与垂直分布、以及存在形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5个样品中DMP、DEP、DBP单因子污染指数分别为4.3~27.8、0.3~4.7、0.9~26.5,存在超标情况,且DMP含量全部超标,BBP、DEHP和DOP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符合控制标准值要求。土壤样品综合污染指数在3.8~20.0,属于严重污染。DMP和DOP主要存在于耕作层(0~20 cm),DBP和DEHP在0~60 cm的各层中均存在,表明后者垂向迁移能力较强。土壤中PAEs可脱附态的主要种类为DBP、DEHP、DMP,有机溶剂提取态、结合残留态的主要种类为DEHP、DBP;可脱附态、有机溶剂提取态、结合残留态所占比例约为32%~56%、13%~29%、29%~39%。

    2015年04期 v.46;No.277 991-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377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0 ]
  • 土壤中多环芳烃和氨基甲酸酯等农药分析

    徐林林;张立中;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串联技术对吉林省中部地区土壤中多环芳烃及氨基甲酸酯农药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分析。以超声波提取作为提取方法,以在线固相萃取作为纯化方法,以超高效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作为分析方法,共分离检测出12个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分别为:萘、苊、苊烯、氟、菲、蒽、芘、苯并[a]蒽、屈、苯并[a]芘、二苯并[a,h]蒽和茚并[1,2,3-cd]芘。11个氨基甲酸酯及其它类农药,分别为:灭多威,多菌灵,甲萘威,克百威,啶虫脒,涕灭威亚砜,涕灭威砜,苯醚甲环唑,阿维菌素,灭幼脲和氟虫腈。利用超声波提取和在线固相萃取法可以有效地提取纯化土壤中多环芳烃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超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可以有效地分析食品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类成分。

    2015年04期 v.46;No.277 997-1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267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6 ] |[阅读:0 ]
  • 土壤中多环芳烃和氨基甲酸酯等农药分析

    徐林林;张立中;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串联技术对吉林省中部地区土壤中多环芳烃及氨基甲酸酯农药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分析。以超声波提取作为提取方法,以在线固相萃取作为纯化方法,以超高效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作为分析方法,共分离检测出12个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分别为:萘、苊、苊烯、氟、菲、蒽、芘、苯并[a]蒽、屈、苯并[a]芘、二苯并[a,h]蒽和茚并[1,2,3-cd]芘。11个氨基甲酸酯及其它类农药,分别为:灭多威,多菌灵,甲萘威,克百威,啶虫脒,涕灭威亚砜,涕灭威砜,苯醚甲环唑,阿维菌素,灭幼脲和氟虫腈。利用超声波提取和在线固相萃取法可以有效地提取纯化土壤中多环芳烃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超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可以有效地分析食品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类成分。

    2015年04期 v.46;No.277 997-1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267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6 ] |[阅读:0 ]

专题综述

  • 作物生长对土壤N2O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彬波;曾科;李瑞;杨兰芳;

    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效应气体,不仅具有很强的温室效应,而且参与大气对流层和平流层的许多光化学反应,因而在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作物生长对土壤N2O排放影响的研究状况,为认识植物生长与土壤N2O排放的关系,调控和减缓土壤N2O排放提供依据。作物生长下的土壤N2O排放受植物类型、生长阶段、生长状况和人为管理等方面影响,植物通过引入光合产物到土壤,吸收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改变土壤环境而影响土壤N2O排放,适当的人为管理措施可以调控和减轻土壤N2O排放。

    2015年04期 v.46;No.277 1003-10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415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0 ]
  • 作物生长对土壤N2O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彬波;曾科;李瑞;杨兰芳;

    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效应气体,不仅具有很强的温室效应,而且参与大气对流层和平流层的许多光化学反应,因而在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作物生长对土壤N2O排放影响的研究状况,为认识植物生长与土壤N2O排放的关系,调控和减缓土壤N2O排放提供依据。作物生长下的土壤N2O排放受植物类型、生长阶段、生长状况和人为管理等方面影响,植物通过引入光合产物到土壤,吸收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改变土壤环境而影响土壤N2O排放,适当的人为管理措施可以调控和减轻土壤N2O排放。

    2015年04期 v.46;No.277 1003-10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415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0 ]
  • 北京山区小流域治理现状与建议

    歌丽巴;王玉杰;王云琦;张会兰;李云鹏;

    北京山区属于我国典型的北方土石山区,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2%。近年来,北京市提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思路以来,山区水土流失情况虽得到了一定的治理效果,但其复杂的地质地形条件导致近几年地质灾害频发,水资源污染加剧。本研究基于小流域规划系统科学、生态学、水文学、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科学等相关理论和技术,全面分析引发山区小流域地质灾害的间接原因和小流域规划治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如生态风险预报系统的不完善、现有水保措施效益评价内容的缺失、小流域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提出合理的治理小流域的新对策与建议,为更好地建设北京山区小流域奠定良好的基础。

    2015年04期 v.46;No.277 1011-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54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7 ] |[阅读:0 ]
  • 北京山区小流域治理现状与建议

    歌丽巴;王玉杰;王云琦;张会兰;李云鹏;

    北京山区属于我国典型的北方土石山区,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2%。近年来,北京市提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思路以来,山区水土流失情况虽得到了一定的治理效果,但其复杂的地质地形条件导致近几年地质灾害频发,水资源污染加剧。本研究基于小流域规划系统科学、生态学、水文学、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科学等相关理论和技术,全面分析引发山区小流域地质灾害的间接原因和小流域规划治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如生态风险预报系统的不完善、现有水保措施效益评价内容的缺失、小流域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提出合理的治理小流域的新对策与建议,为更好地建设北京山区小流域奠定良好的基础。

    2015年04期 v.46;No.277 1011-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54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7 ] |[阅读:0 ]
  • 土壤有机质对镉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

    宋波;曾炜铨;

    镉是生物非必需具生物毒性元素,有机质作为修复镉污染土壤的重要改良剂之一而备受关注。土壤有机质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对镉的吸附-解析、络合作用、生物有效性作用影响镉污染土壤修复效果。主要阐述了土壤有机质对镉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作用机制,探讨了有机质的适用条件、影响因子,分析了工程应用过程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015年04期 v.46;No.277 1018-1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2164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23 ] |[阅读:0 ]
  • 土壤有机质对镉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

    宋波;曾炜铨;

    镉是生物非必需具生物毒性元素,有机质作为修复镉污染土壤的重要改良剂之一而备受关注。土壤有机质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对镉的吸附-解析、络合作用、生物有效性作用影响镉污染土壤修复效果。主要阐述了土壤有机质对镉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作用机制,探讨了有机质的适用条件、影响因子,分析了工程应用过程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015年04期 v.46;No.277 1018-1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2164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23 ] |[阅读:0 ]

  • 《土壤通报》征稿简则

    <正>《土壤通报》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壤学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土壤科学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和文献综述等文章,内容包括土壤发生与分类、土壤调查与制图、土壤化学与土壤物理、土壤生物与土壤生物化学、土壤一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地评价与规划、土壤质量与生态环境、土地利用与管理、土壤培肥与改良、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旱作与农业节水、遥感与信息技术等。一、稿件要求1.来稿必须是定稿后稿件。稿件应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及单位(单位名称、所在城镇及邮政编码、联系

    2015年04期 v.46;No.277 1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3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0 ]
  • 《土壤通报》征稿简则

    <正>《土壤通报》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壤学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土壤科学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和文献综述等文章,内容包括土壤发生与分类、土壤调查与制图、土壤化学与土壤物理、土壤生物与土壤生物化学、土壤一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地评价与规划、土壤质量与生态环境、土地利用与管理、土壤培肥与改良、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旱作与农业节水、遥感与信息技术等。一、稿件要求1.来稿必须是定稿后稿件。稿件应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及单位(单位名称、所在城镇及邮政编码、联系

    2015年04期 v.46;No.277 1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3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