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玉才;邱志腾;杨良觎;章明奎;
依据贵州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获取的水稻土(水耕人为土)土种典型剖面信息,结合成土要素综合分析,选取了18个代表性水耕人为土样点,通过田间调查与室内测定分析,分析了其发生学性状,确定了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高级单元类型,并讨论了其地理发生分类类型与系统分类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质地以黏土和壤土为主,剖面分化较为明显,多数呈中性和酸性,全铁、全锰含量呈现从表层向底土增加的趋势,锰的游离度大于铁,二者的垂直分布较为相似,表现出明显的淀积特点,但锰的活化迁移比铁更加活跃。18个样点的土壤在地理发生分类分别隶属淹育、潴育、渗育和漂洗4个亚类,在系统分类中则分别隶属漂白铁渗、普通铁聚、复钙简育、普通简育和漂白简育5个亚类,地理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类型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也存在着优势的对比关系。
2018年02期 v.49;No.293 253-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下载:223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1 ] - 姚玉才;邱志腾;杨良觎;章明奎;
依据贵州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获取的水稻土(水耕人为土)土种典型剖面信息,结合成土要素综合分析,选取了18个代表性水耕人为土样点,通过田间调查与室内测定分析,分析了其发生学性状,确定了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高级单元类型,并讨论了其地理发生分类类型与系统分类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质地以黏土和壤土为主,剖面分化较为明显,多数呈中性和酸性,全铁、全锰含量呈现从表层向底土增加的趋势,锰的游离度大于铁,二者的垂直分布较为相似,表现出明显的淀积特点,但锰的活化迁移比铁更加活跃。18个样点的土壤在地理发生分类分别隶属淹育、潴育、渗育和漂洗4个亚类,在系统分类中则分别隶属漂白铁渗、普通铁聚、复钙简育、普通简育和漂白简育5个亚类,地理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类型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也存在着优势的对比关系。
2018年02期 v.49;No.293 253-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下载:223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0 ] - 唐嘉鸿;杜静;钟守琴;魏朝富;
传统耕作下的土壤受到自然成土因素和人为作用共同影响,土壤发生的方向和速度都可能发生改变。以传统耕作下紫色砂泥岩发育的土壤为对象,与自然条件下紫色砂泥岩发育的土壤进行对比,从土壤剖面形态、物理以及化学特征,探讨丘陵区微地形条件下紫色土的发生特征。结果表明:在传统耕作条件下,浅丘坡顶土壤土体厚度为15~40 cm,坡腰为22~100 cm,坡脚均超过100 cm;坡顶到坡脚旱地土壤表层的黏、粉粒平均含量分别为13.54%、23.75%、15.15%和24.41%、23.78%、29.90%,坡腰处表层土壤黏粒/粉粒比值最大;土壤pH值随坡顶、坡腰到坡脚呈减小趋势,坡顶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和CEC均显著(P<0.05)低于自然土壤;坡顶土壤表层出现Na的淋失,坡腰旱地表层和坡脚水改旱表层出现明显Mg的淋失,Si/Al和Si/R_2O_3值随地形从高到低逐渐减小,坡顶土壤表层CIA最大达到86.2,CIW最大达75.6,处于较强烈的化学风化程度。因此,在地形和人为耕作措施的共同作用下,紫色土土壤颗粒细化、元素淋失及表层化学风化增强,微地形是影响紫色土发育的重要因素。
2018年02期 v.49;No.293 260-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下载:349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1 ] - 唐嘉鸿;杜静;钟守琴;魏朝富;
传统耕作下的土壤受到自然成土因素和人为作用共同影响,土壤发生的方向和速度都可能发生改变。以传统耕作下紫色砂泥岩发育的土壤为对象,与自然条件下紫色砂泥岩发育的土壤进行对比,从土壤剖面形态、物理以及化学特征,探讨丘陵区微地形条件下紫色土的发生特征。结果表明:在传统耕作条件下,浅丘坡顶土壤土体厚度为15~40 cm,坡腰为22~100 cm,坡脚均超过100 cm;坡顶到坡脚旱地土壤表层的黏、粉粒平均含量分别为13.54%、23.75%、15.15%和24.41%、23.78%、29.90%,坡腰处表层土壤黏粒/粉粒比值最大;土壤pH值随坡顶、坡腰到坡脚呈减小趋势,坡顶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和CEC均显著(P<0.05)低于自然土壤;坡顶土壤表层出现Na的淋失,坡腰旱地表层和坡脚水改旱表层出现明显Mg的淋失,Si/Al和Si/R_2O_3值随地形从高到低逐渐减小,坡顶土壤表层CIA最大达到86.2,CIW最大达75.6,处于较强烈的化学风化程度。因此,在地形和人为耕作措施的共同作用下,紫色土土壤颗粒细化、元素淋失及表层化学风化增强,微地形是影响紫色土发育的重要因素。
2018年02期 v.49;No.293 260-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下载:349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0 ] - 杜方旎;介冬梅;刘利丹;李巍;郑大川;李锶千;
植硅体的垂直迁移会影响古环境重建的准确性,以吉林省东部地区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暗棕壤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暗棕壤中植硅体的迁移特征。暗棕壤中主要类型的植硅体为块状、扇型、棒型、鞍型、帽型、哑铃型、齿型以及尖型,不同样点暗棕壤剖面中各类植硅体浓度均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但其百分含量的组合特征却存在差异。土壤剖面中植硅体浓度变化与土壤的机械组成、植硅体的形态和大小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2018年02期 v.49;No.293 268-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331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4 ] |[阅读:0 ] - 杜方旎;介冬梅;刘利丹;李巍;郑大川;李锶千;
植硅体的垂直迁移会影响古环境重建的准确性,以吉林省东部地区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暗棕壤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暗棕壤中植硅体的迁移特征。暗棕壤中主要类型的植硅体为块状、扇型、棒型、鞍型、帽型、哑铃型、齿型以及尖型,不同样点暗棕壤剖面中各类植硅体浓度均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但其百分含量的组合特征却存在差异。土壤剖面中植硅体浓度变化与土壤的机械组成、植硅体的形态和大小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2018年02期 v.49;No.293 268-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331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4 ] |[阅读:0 ] - 胡慧;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周亚利;毛沛妮;
以秦岭南侧黄坪村(HPC)和黄土高原长城塬(CCY)剖面为研究对象,对黄土-古土壤微形态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比较,探究了微形态差异原因及意义。研究发现:(1)HPC和CCY剖面中,粗颗粒的等圆直径、面积、长度、周长等参数均表现为L_1>L_t>L_0>S_0,古土壤S_0的黏土、孔隙含量均明显高于黄土(L_0、L_t、L_1),说明秦岭南北两侧晚更新以来黄土-古土壤的成壤强度均是经历了弱→强→弱的变化,指示了其都经历了干冷→暖湿→干冷的气候演变阶段。(2)粗颗粒的等圆直径、面积、长度、周长等形态参数反映了HPC剖面粗颗粒粒径小于CCY剖面;HPC剖面以淀积黏土为主,方解石完全淋失,孔隙以孔隙壁光滑的孔洞、孔道为主,而CCY剖面中以残积黏土为主,次生方解石发育,简单、复杂堆叠孔隙以及囊状孔隙占优势,说明了郧县盆地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成壤程度强于黄土高原。
2018年02期 v.49;No.293 275-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0K] [下载:448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8 ] |[阅读:0 ] - 胡慧;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周亚利;毛沛妮;
以秦岭南侧黄坪村(HPC)和黄土高原长城塬(CCY)剖面为研究对象,对黄土-古土壤微形态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比较,探究了微形态差异原因及意义。研究发现:(1)HPC和CCY剖面中,粗颗粒的等圆直径、面积、长度、周长等参数均表现为L_1>L_t>L_0>S_0,古土壤S_0的黏土、孔隙含量均明显高于黄土(L_0、L_t、L_1),说明秦岭南北两侧晚更新以来黄土-古土壤的成壤强度均是经历了弱→强→弱的变化,指示了其都经历了干冷→暖湿→干冷的气候演变阶段。(2)粗颗粒的等圆直径、面积、长度、周长等形态参数反映了HPC剖面粗颗粒粒径小于CCY剖面;HPC剖面以淀积黏土为主,方解石完全淋失,孔隙以孔隙壁光滑的孔洞、孔道为主,而CCY剖面中以残积黏土为主,次生方解石发育,简单、复杂堆叠孔隙以及囊状孔隙占优势,说明了郧县盆地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成壤程度强于黄土高原。
2018年02期 v.49;No.293 275-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0K] [下载:448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8 ] |[阅读:0 ] - 杨谦;王晓晴;孙孝林;王会利;
比较普通克里格与回归克里格预测精度的研究还存在着不同观点和结论,且现有的对比研究多使用矩量法(Mo M)计算变异函数。有限最大似然(REML)方法相比Mo M方法具有明显的优点,因而有必要使用REML方法来比较普通克里格与回归克里格的预测精度,为土壤属性空间预测提供方法优选的参考依据。本文在广西南宁高峰林场采集土壤样品,测定有机碳、pH和粘粒含量,再基于REML建立普通克里格和回归克里格模型,同时比较普通克里格、回归克里格以及多元线性回归的预测精度,并分析影响预测精度的因素。结果表明:空间相关性较弱且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较大时(约大于20%),回归克里格优于普通克里格;相反地,空间相关性较强或较弱且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较小时(约小于10%),普通克里格预测精度优于回归克里格。同时,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还影响普通克里格与回归克里格的精度提高的幅度。此外,回归克里格的精度一般不低于多元线性回归,且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越小,则回归克里格越优于多元线性回归。因此,本研究认为,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和土壤属性的空间相关性是影响普通克里格与回归克里格精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2018年02期 v.49;No.293 283-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下载:64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0 ] - 杨谦;王晓晴;孙孝林;王会利;
比较普通克里格与回归克里格预测精度的研究还存在着不同观点和结论,且现有的对比研究多使用矩量法(Mo M)计算变异函数。有限最大似然(REML)方法相比Mo M方法具有明显的优点,因而有必要使用REML方法来比较普通克里格与回归克里格的预测精度,为土壤属性空间预测提供方法优选的参考依据。本文在广西南宁高峰林场采集土壤样品,测定有机碳、pH和粘粒含量,再基于REML建立普通克里格和回归克里格模型,同时比较普通克里格、回归克里格以及多元线性回归的预测精度,并分析影响预测精度的因素。结果表明:空间相关性较弱且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较大时(约大于20%),回归克里格优于普通克里格;相反地,空间相关性较强或较弱且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较小时(约小于10%),普通克里格预测精度优于回归克里格。同时,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还影响普通克里格与回归克里格的精度提高的幅度。此外,回归克里格的精度一般不低于多元线性回归,且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越小,则回归克里格越优于多元线性回归。因此,本研究认为,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和土壤属性的空间相关性是影响普通克里格与回归克里格精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2018年02期 v.49;No.293 283-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下载:64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0 ] - 张晓娟;周启刚;黄丽盺;张晓媛;
为充分了解城市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之间的关系,便于城市管理相关部门针对城市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合理规划城市发展。以重庆市为研究区,以主城区2000年、2016年两期LandSat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研究2000~2016年期间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的关系。研究通过ERDAS9.2提取主城区NDVI,运用ENVI反演地表温度,并利用回归方程分析主城区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的相关性变化情况;选择火凤山、花卉园、云篆山水、双山晋愉公园、高滩岩生态湿地为样点通过ArcGIS10.1空间分析工具建立缓冲区,深入分析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000~2016年期间,重庆市主城区地表温度平均值由2000年7月22日的23.75℃增加到2016年8月11日的29.47℃,增加了5.72℃;受城市规划、经济发展以及太阳活动的影响,16年期间主城区地表温度高温区面积以主城区西南部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到2016年高温区面积增加了227.75 km~2;主城区各地表温度分区面积转移主要发生在相邻地表温度分区之间;地表温度与NDVI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且相关性随着时间变化逐渐增强;通过建立缓冲区对两者关系的进行深入分析,验证地表温度与NDVI的负相关关系。结果可信,研究结果以期为重庆市以及其它城市的规划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2018年02期 v.49;No.293 293-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6K] [下载:598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0 ] - 张晓娟;周启刚;黄丽盺;张晓媛;
为充分了解城市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之间的关系,便于城市管理相关部门针对城市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合理规划城市发展。以重庆市为研究区,以主城区2000年、2016年两期LandSat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研究2000~2016年期间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的关系。研究通过ERDAS9.2提取主城区NDVI,运用ENVI反演地表温度,并利用回归方程分析主城区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的相关性变化情况;选择火凤山、花卉园、云篆山水、双山晋愉公园、高滩岩生态湿地为样点通过ArcGIS10.1空间分析工具建立缓冲区,深入分析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000~2016年期间,重庆市主城区地表温度平均值由2000年7月22日的23.75℃增加到2016年8月11日的29.47℃,增加了5.72℃;受城市规划、经济发展以及太阳活动的影响,16年期间主城区地表温度高温区面积以主城区西南部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到2016年高温区面积增加了227.75 km~2;主城区各地表温度分区面积转移主要发生在相邻地表温度分区之间;地表温度与NDVI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且相关性随着时间变化逐渐增强;通过建立缓冲区对两者关系的进行深入分析,验证地表温度与NDVI的负相关关系。结果可信,研究结果以期为重庆市以及其它城市的规划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2018年02期 v.49;No.293 293-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6K] [下载:598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0 ] - 郭漩;张学雷;任圆圆;
为探索坡度与不同地学要素间相关关系,选取河南省伊洛河流域8个典型县域作为研究样区,在2 km×2 km网格尺度下,以不同的仙农熵变形公式计算坡度、地表水体、土壤、城镇建设用地及交通运输用地等地学要素的空间分布多样性,并利用互熵关联分析及偏相关分析探索坡度与各地学要素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地表水体与坡度间相关性强,除主要分布在低等级坡度外,地表水体在15°~25°中高等级坡度的山谷地区也较多分布。(2)不同等级坡度与各土类间75%以上的相关系数大于0.500,每种土类都趋向集中分布在某些坡度等级上,两者相关关系紧密,不同等级土壤类型的划分及分布也与坡度分级有关。(3)城镇化土地利用类型与0°~8°适宜坡度间相关性强,适宜坡度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高于对交通运输用地的影响。综上,坡度与水土、城镇化土地利用等要素间关系密切,是影响地学要素多样性格局的重要因素。
2018年02期 v.49;No.293 303-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4K] [下载:327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0 ] - 郭漩;张学雷;任圆圆;
为探索坡度与不同地学要素间相关关系,选取河南省伊洛河流域8个典型县域作为研究样区,在2 km×2 km网格尺度下,以不同的仙农熵变形公式计算坡度、地表水体、土壤、城镇建设用地及交通运输用地等地学要素的空间分布多样性,并利用互熵关联分析及偏相关分析探索坡度与各地学要素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地表水体与坡度间相关性强,除主要分布在低等级坡度外,地表水体在15°~25°中高等级坡度的山谷地区也较多分布。(2)不同等级坡度与各土类间75%以上的相关系数大于0.500,每种土类都趋向集中分布在某些坡度等级上,两者相关关系紧密,不同等级土壤类型的划分及分布也与坡度分级有关。(3)城镇化土地利用类型与0°~8°适宜坡度间相关性强,适宜坡度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高于对交通运输用地的影响。综上,坡度与水土、城镇化土地利用等要素间关系密切,是影响地学要素多样性格局的重要因素。
2018年02期 v.49;No.293 303-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4K] [下载:327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0 ] - 热依拉·木民;玉米提·哈力克;塔依尔江·艾山;阿依加马力·克然木;王文娟;
选取新疆南部阿克苏市郊柯柯牙防护林不同林龄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以裸露地为对照,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基于分形维数模型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新疆杨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年限新疆杨土壤D值处于2.2693~2.7104之间,明显高于裸露地(D=2.0545)(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22年生>15年生>6年生;在土壤深度10~30 cm和30~50 cm时,22年生防护林地D值较大,其它年龄林地各土层D值变化幅度不明显(P>0.05)。该防护林内各养分含量均高于裸露地,其差异显著(P<0.05),随杨树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林地内土壤可溶性盐总量比裸露地降低了73%,其差异显著(P<0.05),随着杨树年龄的增长,土壤pH值及水溶性盐总量趋于降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粉黏粒、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全氮、有效磷、碱解氮、HCO_3~-等土壤理化参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粗砂粒、Ca~(2+)、Mg~(2+)、SO_4~(2-)、Cl~-、K~++Na~+等呈显著负相关,与全磷和pH值相关性不大(P>0.05)。研究表明,柯柯牙人工防护林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改良效益显著,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其效果越来越明显。
2018年02期 v.49;No.293 313-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37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0 ] - 热依拉·木民;玉米提·哈力克;塔依尔江·艾山;阿依加马力·克然木;王文娟;
选取新疆南部阿克苏市郊柯柯牙防护林不同林龄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以裸露地为对照,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基于分形维数模型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新疆杨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年限新疆杨土壤D值处于2.2693~2.7104之间,明显高于裸露地(D=2.0545)(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22年生>15年生>6年生;在土壤深度10~30 cm和30~50 cm时,22年生防护林地D值较大,其它年龄林地各土层D值变化幅度不明显(P>0.05)。该防护林内各养分含量均高于裸露地,其差异显著(P<0.05),随杨树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林地内土壤可溶性盐总量比裸露地降低了73%,其差异显著(P<0.05),随着杨树年龄的增长,土壤pH值及水溶性盐总量趋于降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粉黏粒、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全氮、有效磷、碱解氮、HCO_3~-等土壤理化参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粗砂粒、Ca~(2+)、Mg~(2+)、SO_4~(2-)、Cl~-、K~++Na~+等呈显著负相关,与全磷和pH值相关性不大(P>0.05)。研究表明,柯柯牙人工防护林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改良效益显著,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其效果越来越明显。
2018年02期 v.49;No.293 313-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37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0 ] - 袁淑杰;何兴潼;谷晓平;潘媞;于飞;
基于贵州喀斯特区域10个自动土壤湿度观测站2011~2015年逐日土壤湿度、降水量、气温、地表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资料,应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农业气候区土壤湿度持续下降、气温持续上升或下降阶段,气象要素对土壤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气象要素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滞后时间为10~25日。(2)累计降水、气温、地表温度和相对湿度与土壤湿度相关性均较好,相关系数为0.61~0.96;风速与土壤湿度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为0.38~0.57;辐射与土壤湿度的相关系数仅在气温上升时期>0.64。(3)累计降水量越大、气温越低,累计降水滞后时间越长;气温和地表温度越高、累计降水量越少,气温和地表温度滞后时间越长。(4)滞后时间内累计降水小于11.5~70.9 mm(气温持续上升)或20.9~65.0 mm(气温持续下降),降水是影响土壤湿度的主要因子,其它气象要素的变化不能改变土壤湿度的降低趋势。(5)不同农业气候区气象要素与土壤湿度回归模型误差<7.50%,相对较小,能反映出气象要素对土壤湿度的影响规律。
2018年02期 v.49;No.293 320-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194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0 ] - 袁淑杰;何兴潼;谷晓平;潘媞;于飞;
基于贵州喀斯特区域10个自动土壤湿度观测站2011~2015年逐日土壤湿度、降水量、气温、地表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资料,应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农业气候区土壤湿度持续下降、气温持续上升或下降阶段,气象要素对土壤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气象要素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滞后时间为10~25日。(2)累计降水、气温、地表温度和相对湿度与土壤湿度相关性均较好,相关系数为0.61~0.96;风速与土壤湿度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为0.38~0.57;辐射与土壤湿度的相关系数仅在气温上升时期>0.64。(3)累计降水量越大、气温越低,累计降水滞后时间越长;气温和地表温度越高、累计降水量越少,气温和地表温度滞后时间越长。(4)滞后时间内累计降水小于11.5~70.9 mm(气温持续上升)或20.9~65.0 mm(气温持续下降),降水是影响土壤湿度的主要因子,其它气象要素的变化不能改变土壤湿度的降低趋势。(5)不同农业气候区气象要素与土壤湿度回归模型误差<7.50%,相对较小,能反映出气象要素对土壤湿度的影响规律。
2018年02期 v.49;No.293 320-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194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0 ] - 蒋胜竞;罗佳佳;金中财;石国玺;柴宇星;刘永俊;冯虎元;
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为研究样地,探究了氮肥添加下不同月份间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各处理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80.78%~95.67%之间,平均重量直径(MWD)在1.41 mm~2.08 mm之间。氮肥添加仅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总量有影响,对MWD与各级粒径团聚体含量影响均不显著。较氮肥添加而言,采样月份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总量及其粒径分布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6月份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2~4 mm粒径团聚体为主,7、8月份则以0.25~1 mm粒径团聚体为主。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MWD及>1 mm粒径的团聚体含量均随季节变化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0.038~0.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土壤有机碳和球囊霉素含量是影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与稳定的关键土壤因子。本实验结果说明中度氮素的添加可降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在不同采样月份间处于破解与形成的动态变化中,对青藏高原的施肥措施应充分考虑不同季节间土壤物理结构的差异。
2018年02期 v.49;No.293 329-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391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0 ] - 蒋胜竞;罗佳佳;金中财;石国玺;柴宇星;刘永俊;冯虎元;
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为研究样地,探究了氮肥添加下不同月份间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各处理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80.78%~95.67%之间,平均重量直径(MWD)在1.41 mm~2.08 mm之间。氮肥添加仅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总量有影响,对MWD与各级粒径团聚体含量影响均不显著。较氮肥添加而言,采样月份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总量及其粒径分布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6月份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2~4 mm粒径团聚体为主,7、8月份则以0.25~1 mm粒径团聚体为主。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MWD及>1 mm粒径的团聚体含量均随季节变化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0.038~0.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土壤有机碳和球囊霉素含量是影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与稳定的关键土壤因子。本实验结果说明中度氮素的添加可降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在不同采样月份间处于破解与形成的动态变化中,对青藏高原的施肥措施应充分考虑不同季节间土壤物理结构的差异。
2018年02期 v.49;No.293 329-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391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0 ] - 董闯;尹航;黄世臣;傅民杰;
采用原位培养法研究了长白山区5种林型(长白松林、蒙古栎林、次生白桦林、红松阔叶林和硬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随春季解冻过程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在春季解冻期各个阶段内,5种林型的0~20 cm土层土壤粗颗粒组分比例显著高于细颗粒组分比例,土壤解冻的初期至中期阶段,所有5种林型土壤的上层粗颗粒组分和下层细颗粒组分比例变化较小,而解冻后期,上层土壤粗颗粒的组分比例明显下降,而下层细颗粒组分比例明显上升;5种林型土壤粗、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上层土壤的粗、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下层土壤。硬阔叶林、红松阔叶林、次生白桦林和蒙古栎林4种林型土壤上层、下层中的粗颗粒有机碳在解冻的各个时期含量接近,无显著性差异,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具有相同的规律,而长白松林地土壤粗、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4种林型土壤。
2018年02期 v.49;No.293 336-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545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0 ] - 董闯;尹航;黄世臣;傅民杰;
采用原位培养法研究了长白山区5种林型(长白松林、蒙古栎林、次生白桦林、红松阔叶林和硬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随春季解冻过程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在春季解冻期各个阶段内,5种林型的0~20 cm土层土壤粗颗粒组分比例显著高于细颗粒组分比例,土壤解冻的初期至中期阶段,所有5种林型土壤的上层粗颗粒组分和下层细颗粒组分比例变化较小,而解冻后期,上层土壤粗颗粒的组分比例明显下降,而下层细颗粒组分比例明显上升;5种林型土壤粗、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上层土壤的粗、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下层土壤。硬阔叶林、红松阔叶林、次生白桦林和蒙古栎林4种林型土壤上层、下层中的粗颗粒有机碳在解冻的各个时期含量接近,无显著性差异,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具有相同的规律,而长白松林地土壤粗、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4种林型土壤。
2018年02期 v.49;No.293 336-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545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0 ] - 吴淑娟;任运涛;吴彩霞;傅华;
土壤酸碱度(pH)是判断土壤理化性质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影响着土壤的肥力和土壤养分的形态及有效性。选取5种草地类型土壤,分别采用国际和国内标准测定其pH值并探讨了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及两种标准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pH值测定主要受静置时间和水土比的影响,振荡时间对测定结果无显著影响;两种标准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国际标准测定结果稳定性高且具有可比性。基于以上研究,建议使用国际标准测定我国草地土壤pH值。
2018年02期 v.49;No.293 343-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2137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0 ] - 吴淑娟;任运涛;吴彩霞;傅华;
土壤酸碱度(pH)是判断土壤理化性质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影响着土壤的肥力和土壤养分的形态及有效性。选取5种草地类型土壤,分别采用国际和国内标准测定其pH值并探讨了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及两种标准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pH值测定主要受静置时间和水土比的影响,振荡时间对测定结果无显著影响;两种标准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国际标准测定结果稳定性高且具有可比性。基于以上研究,建议使用国际标准测定我国草地土壤pH值。
2018年02期 v.49;No.293 343-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2137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0 ] - 张朋超;李芳芳;常兆峰;张惠芳;王朋;郭秉林;梁妮;
采集并比较两类不同耕作活动下的土壤(BJ和YS),利用分子生物标志物法对其中土壤有机质(SOM)的组成、分布特征和降解状态进行分析比较,以研究不同耕作活动对SOM的影响。土壤总碳含量从1.75%(YS)降低至1.58%(BJ),表明BJ中SOM的含量显著下降;脂肪酸的含量从127.22 mg g~(-1) C(YS)增大至345.09 mg g~(-1) C(BJ),长链烷烃C29、C31,以及芭蕉叶和茎中未检测到的烷醇在BJ中大量出现,表明芭蕉来源有机质的大量输入。C/N值从14.94(YS)降低至11.47(BJ),烷烃的ACLFA值从23.87(YS)增大至24.97(BJ),3,5-DHBA/V值从0.52(YS)增大至0.64(BJ),表明BJ的降解程度高于YS。短链烷烃和木质素V类可能来自原始土壤中的有机无机复合体。以上结果证明:人为耕作活动加速了SOM在土壤中的周转。广泛了解人为耕作活动对SOM的影响,将会为土壤经营管理以及估算受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提供重要的信息。
2018年02期 v.49;No.293 349-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33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6 ] |[阅读:0 ] - 张朋超;李芳芳;常兆峰;张惠芳;王朋;郭秉林;梁妮;
采集并比较两类不同耕作活动下的土壤(BJ和YS),利用分子生物标志物法对其中土壤有机质(SOM)的组成、分布特征和降解状态进行分析比较,以研究不同耕作活动对SOM的影响。土壤总碳含量从1.75%(YS)降低至1.58%(BJ),表明BJ中SOM的含量显著下降;脂肪酸的含量从127.22 mg g~(-1) C(YS)增大至345.09 mg g~(-1) C(BJ),长链烷烃C29、C31,以及芭蕉叶和茎中未检测到的烷醇在BJ中大量出现,表明芭蕉来源有机质的大量输入。C/N值从14.94(YS)降低至11.47(BJ),烷烃的ACLFA值从23.87(YS)增大至24.97(BJ),3,5-DHBA/V值从0.52(YS)增大至0.64(BJ),表明BJ的降解程度高于YS。短链烷烃和木质素V类可能来自原始土壤中的有机无机复合体。以上结果证明:人为耕作活动加速了SOM在土壤中的周转。广泛了解人为耕作活动对SOM的影响,将会为土壤经营管理以及估算受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提供重要的信息。
2018年02期 v.49;No.293 349-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33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6 ] |[阅读:0 ] - 孙晓;王康才;薛启;毛晓敏;曾佳乐;陈秋芬;
研究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对休眠期西红花球茎的抗氧化酶活性及养分代谢的影响,揭示西红花休眠期内抗氧化酶活性和养分代谢的变化,探究西红花的休眠机理。结果表明:(1)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SOD、POD、CAT活性在西红花休眠期内先上升后下降,随着西红花休眠解除活性逐渐降低。同时随着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活性变化呈现显著性差异,其中以赤霉素100 mg kg~(-1)浓度的效果最好。(2)对养分代谢的影响:在西红花休眠期内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后,淀粉降解明显,同时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随着休眠过程的解除,淀粉酶活性显著增强,可溶性糖含量增加。(3)对发芽期和开花期的影响:赤霉素各处理组发芽时间及开花时间均比对照组提前,其中以赤霉素100 mg kg~(-1)浓度处理对西红花发芽及开花时间影响最大。研究表明,西红花休眠解除过程中随着球茎细胞内各种生理活动的启动和加强,其抗氧化酶活性及养分代谢呈现剧烈变化。在西红花休眠期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处理对其球茎养分代谢和开花期有明显的影响。
2018年02期 v.49;No.293 35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下载:348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0 ] - 孙晓;王康才;薛启;毛晓敏;曾佳乐;陈秋芬;
研究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对休眠期西红花球茎的抗氧化酶活性及养分代谢的影响,揭示西红花休眠期内抗氧化酶活性和养分代谢的变化,探究西红花的休眠机理。结果表明:(1)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SOD、POD、CAT活性在西红花休眠期内先上升后下降,随着西红花休眠解除活性逐渐降低。同时随着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活性变化呈现显著性差异,其中以赤霉素100 mg kg~(-1)浓度的效果最好。(2)对养分代谢的影响:在西红花休眠期内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后,淀粉降解明显,同时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随着休眠过程的解除,淀粉酶活性显著增强,可溶性糖含量增加。(3)对发芽期和开花期的影响:赤霉素各处理组发芽时间及开花时间均比对照组提前,其中以赤霉素100 mg kg~(-1)浓度处理对西红花发芽及开花时间影响最大。研究表明,西红花休眠解除过程中随着球茎细胞内各种生理活动的启动和加强,其抗氧化酶活性及养分代谢呈现剧烈变化。在西红花休眠期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处理对其球茎养分代谢和开花期有明显的影响。
2018年02期 v.49;No.293 35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下载:348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0 ] - 尹大川;祁金玉;邓继峰;邓勋;
针对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土壤贫瘠、造林成活率低等问题,研究在对樟子松接种外生菌根真菌的基础上施加一定浓度的外源Ca~(2+),目的是研究菌根真菌和Ca~(2+)的互作对樟子松根际微环境改良作用。于生长季节,利用盆栽方法,在种子出苗后人工接种外生菌根菌(ECMF)-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并施用0 mmol L~(-1)~50 mmol L~(-1) CaCl_2,以不接菌和不加CaCl_2为对照。在苗木生长3个月后,分别测定苗木的菌根侵染率、苗木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等土壤酶活性、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有效磷含量等土壤指标,评价外源钙和外生菌根菌对樟子松根际土壤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1)适当浓度的外源Ca~(2+)和外生菌根菌协同能够更好的提高苗木根际土壤酶活性,提高根际土壤养分含量。2)适当浓度的外源Ca~(2+)和外生菌根菌协同能够更好的增加樟子松苗木根际微生物数量,增加根际土壤生物活性。3)适当浓度的外源Ca~(2+)和外生菌根菌协同能够更好的促进樟子松苗木的生长。综上,施加外源钙能够达到改良樟子松苗木的根际土壤,提高土壤生物活性的目的。在苗圃育苗初期或者造林时,在接种外生菌根真菌进行菌根化育苗的同时,施加适当浓度的外源钙来实现改良土壤是可行的。
2018年02期 v.49;No.293 362-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33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0 ] - 尹大川;祁金玉;邓继峰;邓勋;
针对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土壤贫瘠、造林成活率低等问题,研究在对樟子松接种外生菌根真菌的基础上施加一定浓度的外源Ca~(2+),目的是研究菌根真菌和Ca~(2+)的互作对樟子松根际微环境改良作用。于生长季节,利用盆栽方法,在种子出苗后人工接种外生菌根菌(ECMF)-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并施用0 mmol L~(-1)~50 mmol L~(-1) CaCl_2,以不接菌和不加CaCl_2为对照。在苗木生长3个月后,分别测定苗木的菌根侵染率、苗木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等土壤酶活性、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有效磷含量等土壤指标,评价外源钙和外生菌根菌对樟子松根际土壤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1)适当浓度的外源Ca~(2+)和外生菌根菌协同能够更好的提高苗木根际土壤酶活性,提高根际土壤养分含量。2)适当浓度的外源Ca~(2+)和外生菌根菌协同能够更好的增加樟子松苗木根际微生物数量,增加根际土壤生物活性。3)适当浓度的外源Ca~(2+)和外生菌根菌协同能够更好的促进樟子松苗木的生长。综上,施加外源钙能够达到改良樟子松苗木的根际土壤,提高土壤生物活性的目的。在苗圃育苗初期或者造林时,在接种外生菌根真菌进行菌根化育苗的同时,施加适当浓度的外源钙来实现改良土壤是可行的。
2018年02期 v.49;No.293 362-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33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0 ] - 贾良良;孙彦铭;刘克桐;杨云马;黄少辉;杨军芳;刘孟朝;
河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近30年,经过多年的耕作施肥,河北省农田土壤肥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更好的对河北省不同生态区农田土壤资源进行管理,需要对河北省肥力现状和变化特征进行充分了解,以实现耕地保育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通过对2009~2014年河北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获取的45698个土壤样品的测试数据分析,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结果对比,以明确河北省不同生态区农田土壤肥力现状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农田土壤pH平均为7.8,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7.0 g kg~(-1),有效磷平均含量为24.4 mg kg~(-1),速效钾平均含量在137.1 mg kg~(-1)。河北省不同生态区土壤pH差异明显,燕山丘陵区有明显酸化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降低,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明显的地带性分布,在不同生态区间有明显差异。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河北省不同生态区的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均大幅度增加,速效钾含量略有增加,但在不同生态区间变化趋势不一致,而土壤则有酸化的趋势,这种变化与各生态区的自然生态状况和农业管理有紧密的关系。建议河北省应加强对主要生态区的土壤肥力的长期定位观测,以明确土壤肥力演变规律与发展方向。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并推进秸秆还田技术在不同作物体系的应用,以实现河北省农田土壤肥力与作物生产能力的同步稳定提升。
2018年02期 v.49;No.293 36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下载:60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1 ] - 贾良良;孙彦铭;刘克桐;杨云马;黄少辉;杨军芳;刘孟朝;
河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近30年,经过多年的耕作施肥,河北省农田土壤肥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更好的对河北省不同生态区农田土壤资源进行管理,需要对河北省肥力现状和变化特征进行充分了解,以实现耕地保育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通过对2009~2014年河北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获取的45698个土壤样品的测试数据分析,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结果对比,以明确河北省不同生态区农田土壤肥力现状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农田土壤pH平均为7.8,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7.0 g kg~(-1),有效磷平均含量为24.4 mg kg~(-1),速效钾平均含量在137.1 mg kg~(-1)。河北省不同生态区土壤pH差异明显,燕山丘陵区有明显酸化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降低,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明显的地带性分布,在不同生态区间有明显差异。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河北省不同生态区的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均大幅度增加,速效钾含量略有增加,但在不同生态区间变化趋势不一致,而土壤则有酸化的趋势,这种变化与各生态区的自然生态状况和农业管理有紧密的关系。建议河北省应加强对主要生态区的土壤肥力的长期定位观测,以明确土壤肥力演变规律与发展方向。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并推进秸秆还田技术在不同作物体系的应用,以实现河北省农田土壤肥力与作物生产能力的同步稳定提升。
2018年02期 v.49;No.293 36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下载:60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0 ] - 王艳玲;蒋发辉;徐江兵;刘真勇;高振;
以连续种植花生26年的旱地红壤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有机无机配施试验区的NPK(对照),NPK+花生秸秆(还田)、NPK+稻秆(稻秆)、NPK+鲜萝卜菜(绿肥)及NPK+猪厩肥(厩肥)等5个肥料处理土壤,采用吸管法逐级提取了大小粒级微团聚体土壤样品,分析了各粒级微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探讨了微团聚体的粒级组成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分形维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长期配施有机肥未能显著改变旱地红壤中大小粒级微团聚体比例的分布格局,即0.25~0.05 mm>2~0.25 mm>0.05~0.01 mm>(<0.005 mm)>0.01~0.005 mm,其中优势粒径0.25~0.05 mm微团聚体所占比例为44.3%~50.0%。配施有机肥可以显著增加旱地红壤2~0.25 mm,0.25~0.05 mm及0.05~0.0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高特征微团聚体比例,增大分形维数,且随着<0.05 mm粒级微团聚体数量的增多,分形维数均显著增大。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的平均含量大小依次为:(<0.005 mm)>0.25~0.05 mm>(2~0.25 mm)>0.05~0.01 mm>0.01~0.005 mm,其中0.25~0.05mm与0.05~0.01 mm粒级微团聚体有机碳受施肥的影响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总量与2~0.25 mm、0.25~0.05 mm及0.05~0.01 mm粒级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0.25~0.05 mm粒级微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为55.4%,显著高于其它粒级微团聚体。
2018年02期 v.49;No.293 377-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558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0 ] - 王艳玲;蒋发辉;徐江兵;刘真勇;高振;
以连续种植花生26年的旱地红壤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有机无机配施试验区的NPK(对照),NPK+花生秸秆(还田)、NPK+稻秆(稻秆)、NPK+鲜萝卜菜(绿肥)及NPK+猪厩肥(厩肥)等5个肥料处理土壤,采用吸管法逐级提取了大小粒级微团聚体土壤样品,分析了各粒级微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探讨了微团聚体的粒级组成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分形维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长期配施有机肥未能显著改变旱地红壤中大小粒级微团聚体比例的分布格局,即0.25~0.05 mm>2~0.25 mm>0.05~0.01 mm>(<0.005 mm)>0.01~0.005 mm,其中优势粒径0.25~0.05 mm微团聚体所占比例为44.3%~50.0%。配施有机肥可以显著增加旱地红壤2~0.25 mm,0.25~0.05 mm及0.05~0.0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高特征微团聚体比例,增大分形维数,且随着<0.05 mm粒级微团聚体数量的增多,分形维数均显著增大。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的平均含量大小依次为:(<0.005 mm)>0.25~0.05 mm>(2~0.25 mm)>0.05~0.01 mm>0.01~0.005 mm,其中0.25~0.05mm与0.05~0.01 mm粒级微团聚体有机碳受施肥的影响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总量与2~0.25 mm、0.25~0.05 mm及0.05~0.01 mm粒级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0.25~0.05 mm粒级微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为55.4%,显著高于其它粒级微团聚体。
2018年02期 v.49;No.293 377-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558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4 ] - 叶协锋;李志鹏;于晓娜;王勇;刘浩;代先强;程昌新;张勇华;
为探究施用有机肥(农家肥)对烟田土壤团粒结构及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以云烟97为试验对象,大田试验于2015~2016年连续两年原位进行。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R0.25(土壤中团粒结构大于0.25 mm所占部分)比例、腐殖酸总量、胡敏酸总量、土壤全碳、全氮含量,提高土壤碳氮比,并且有增加干筛土壤团粒几何平均直径(GMD)的趋势;单施化肥降低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移栽初期,施用有机肥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低于常规施肥处理。但随着时间推移,施用有机肥处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升高达到均峰值,并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峰值出现时间推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碳库活度指数在烟株整个生育期内均相对较低,但在烟株生育过程呈增加趋势,而单施化肥处理则呈相反规律。常规施肥配施7500 kg hm~(-2)有机肥处理在烟株生长中期可以提高土壤胡富比;常规施肥配施15000 kg hm~(-2)有机肥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使土壤腐殖酸总碳量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施用有机肥对植烟土壤有较好的培肥效果。常规施肥配施15000 kg hm~(-2)有机肥改良土壤效果最好。
2018年02期 v.49;No.293 385-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593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0 ] - 叶协锋;李志鹏;于晓娜;王勇;刘浩;代先强;程昌新;张勇华;
为探究施用有机肥(农家肥)对烟田土壤团粒结构及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以云烟97为试验对象,大田试验于2015~2016年连续两年原位进行。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R0.25(土壤中团粒结构大于0.25 mm所占部分)比例、腐殖酸总量、胡敏酸总量、土壤全碳、全氮含量,提高土壤碳氮比,并且有增加干筛土壤团粒几何平均直径(GMD)的趋势;单施化肥降低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移栽初期,施用有机肥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低于常规施肥处理。但随着时间推移,施用有机肥处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升高达到均峰值,并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峰值出现时间推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碳库活度指数在烟株整个生育期内均相对较低,但在烟株生育过程呈增加趋势,而单施化肥处理则呈相反规律。常规施肥配施7500 kg hm~(-2)有机肥处理在烟株生长中期可以提高土壤胡富比;常规施肥配施15000 kg hm~(-2)有机肥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使土壤腐殖酸总碳量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施用有机肥对植烟土壤有较好的培肥效果。常规施肥配施15000 kg hm~(-2)有机肥改良土壤效果最好。
2018年02期 v.49;No.293 385-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593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0 ] - 靖淑慧;刘加珍;陈永金;张天举;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不同群落对土壤磷的影响,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柽柳、碱蓬、芦苇、棉花4种典型群落的土壤全磷、速效磷的差异及磷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剖面上,各群落土壤全磷在20 cm以上缓慢递减,20 cm以下波动上升;0~5 cm表层全磷含量在0.55~0.65 g kg~(-1)之间。速效磷在垂直剖面上表现为由表层及深层逐渐递减,表层土壤速效磷为棉田>碱蓬>柽柳>芦苇。垂直剖面上,深层土壤磷的变异系数明显高于表层变异系数,且速效磷变异性高于全磷变异性。研究区土壤磷供应强度较小,磷有效性最高达0.94%;棉田受有机肥的影响在10~20 cm土层形成极高的磷有效性,芦苇通过根际土壤磷素的耗竭效应与累积效应,减少了土壤中速效磷含量,降低了磷有效性;碱蓬土壤较高的pH值有利于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加,从而提高了磷有效性。棉田土壤磷受灌溉、施肥、耕作等随机因素的影响为高变异高有效类型;碱蓬群落磷有效性高,植物吸收利用相对较少导致其为低变异高有效型;而芦苇群落为低变异低有效型。
2018年02期 v.49;No.293 392-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419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0 ] - 靖淑慧;刘加珍;陈永金;张天举;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不同群落对土壤磷的影响,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柽柳、碱蓬、芦苇、棉花4种典型群落的土壤全磷、速效磷的差异及磷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剖面上,各群落土壤全磷在20 cm以上缓慢递减,20 cm以下波动上升;0~5 cm表层全磷含量在0.55~0.65 g kg~(-1)之间。速效磷在垂直剖面上表现为由表层及深层逐渐递减,表层土壤速效磷为棉田>碱蓬>柽柳>芦苇。垂直剖面上,深层土壤磷的变异系数明显高于表层变异系数,且速效磷变异性高于全磷变异性。研究区土壤磷供应强度较小,磷有效性最高达0.94%;棉田受有机肥的影响在10~20 cm土层形成极高的磷有效性,芦苇通过根际土壤磷素的耗竭效应与累积效应,减少了土壤中速效磷含量,降低了磷有效性;碱蓬土壤较高的pH值有利于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加,从而提高了磷有效性。棉田土壤磷受灌溉、施肥、耕作等随机因素的影响为高变异高有效类型;碱蓬群落磷有效性高,植物吸收利用相对较少导致其为低变异高有效型;而芦苇群落为低变异低有效型。
2018年02期 v.49;No.293 392-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419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0 ] - 杨旸;张树兰;杨学云;
以20年塿土冬小麦-夏休闲轮作体系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时施入氮磷肥处理(NP、NPK、MNPK)小麦产量上升趋势显著,年均增产幅度为219~265 kg hm~(-2),平均产量均为CK的3倍。化肥配施有机肥(MNPK)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均分别增加0.93g kg~(-1)、0.05 g kg~(-1)、0.07 g kg~(-1)、12.11 mg kg~(-1)、8.8 mg kg~(-1),有机质和全磷的平均含量较CK分别提升59%、73%,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为CK的13.6倍和1倍。氮磷配施(NP、NPK)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较CK增加18%和16%。施氮肥对土壤中全氮含量没有明显影响。施磷肥(NP、PK、NPK)土壤全磷以及速效磷含量逐年显著上升,土壤全磷平均含量较CK提升27%,速效磷含量为CK的4倍。施钾肥(NPK、NK、PK)对土壤全钾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但土壤速效钾上升趋势显著,年均增幅为5.6~6.9 mg kg~(-1),平均含量较CK分别增加38.8%、59.3%和48.1%。旱作塿土合理的施肥措施为有机肥配合氮肥。
2018年02期 v.49;No.293 402-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539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0 ] - 杨旸;张树兰;杨学云;
以20年塿土冬小麦-夏休闲轮作体系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时施入氮磷肥处理(NP、NPK、MNPK)小麦产量上升趋势显著,年均增产幅度为219~265 kg hm~(-2),平均产量均为CK的3倍。化肥配施有机肥(MNPK)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均分别增加0.93g kg~(-1)、0.05 g kg~(-1)、0.07 g kg~(-1)、12.11 mg kg~(-1)、8.8 mg kg~(-1),有机质和全磷的平均含量较CK分别提升59%、73%,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为CK的13.6倍和1倍。氮磷配施(NP、NPK)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较CK增加18%和16%。施氮肥对土壤中全氮含量没有明显影响。施磷肥(NP、PK、NPK)土壤全磷以及速效磷含量逐年显著上升,土壤全磷平均含量较CK提升27%,速效磷含量为CK的4倍。施钾肥(NPK、NK、PK)对土壤全钾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但土壤速效钾上升趋势显著,年均增幅为5.6~6.9 mg kg~(-1),平均含量较CK分别增加38.8%、59.3%和48.1%。旱作塿土合理的施肥措施为有机肥配合氮肥。
2018年02期 v.49;No.293 402-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539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0 ] - 卢胜;张振华;
为研究长期稻稻、稻稻油不同轮作条件下土壤结构、土壤养分与水稻产量的关系。本文对经30年稻稻油(DDY)与稻稻(DDF)轮作的土壤养分、土壤质地和水稻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稻稻油轮作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含量均低于稻稻轮作,土壤全钾含量高于稻稻轮作;长期稻稻油轮作土壤伊利石含量低于稻稻轮作,而高岭石含量高于稻稻轮作,表明长期稻稻油轮作能提高土壤风化程度,促进土壤养分元素的释放;Clay:SOC值能较好表征土壤结构状况,且与SOC呈较好线性关系,长期稻稻油轮作土壤Clay:SOC值均低于稻稻轮作;长期稻稻轮作水稻年均产量为14346 kg hm~(-2),长期稻稻油轮作水稻年均产量为15254 kg hm~(-2),年均增产6.3%。因此,长期稻稻油轮作能显著改良耕层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养分元素的释放及水稻的氮肥利用率,从而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产量。
2018年02期 v.49;No.293 409-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834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0 ] - 卢胜;张振华;
为研究长期稻稻、稻稻油不同轮作条件下土壤结构、土壤养分与水稻产量的关系。本文对经30年稻稻油(DDY)与稻稻(DDF)轮作的土壤养分、土壤质地和水稻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稻稻油轮作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含量均低于稻稻轮作,土壤全钾含量高于稻稻轮作;长期稻稻油轮作土壤伊利石含量低于稻稻轮作,而高岭石含量高于稻稻轮作,表明长期稻稻油轮作能提高土壤风化程度,促进土壤养分元素的释放;Clay:SOC值能较好表征土壤结构状况,且与SOC呈较好线性关系,长期稻稻油轮作土壤Clay:SOC值均低于稻稻轮作;长期稻稻轮作水稻年均产量为14346 kg hm~(-2),长期稻稻油轮作水稻年均产量为15254 kg hm~(-2),年均增产6.3%。因此,长期稻稻油轮作能显著改良耕层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养分元素的释放及水稻的氮肥利用率,从而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产量。
2018年02期 v.49;No.293 409-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834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0 ] - 贺建华;王平;陈娟;王国宇;
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旱作田土壤容重、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为试区玉米高产、水分高效持续利用型耕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4~2016年在兰州市榆中县清水驿乡孟家山村玉米田开展连续免耕(NT)、连续深松(ST)、连续翻耕(PT)、深松、免耕及深松轮耕(ST/NT/ST)、免耕、免耕和深松轮耕(NT/NT/ST)、翻耕、免耕及翻耕轮耕(PT/NT/PT)、翻耕、免耕及深松轮耕(PT/NT/ST)和深松、翻耕及深松轮耕(ST/PT/ST)8种耕作模式试验,测定了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0~60 cm土层,随土层的增加土壤容重呈先增后降,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最高。轮耕模式均能降低土壤容重,以ST/PT/ST轮耕模式最低,其次为ST/NT/ST,较PT提高了1.24%、0.25%;玉米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变化与降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同步性,免耕有益于提高耕层土壤水分,深松与翻耕轮耕则会促进土壤水分的下渗,免耕与深松轮耕更有利于深层土壤水分的提高;NT/NT/ST轮作能显著提高玉米生育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ST/NT/ST次之,较单一耕作(NT、ST、PT)相比,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1.20%、4.80%、19.77%,0.78%、1.89%、16.45%;3年产量比较,ST/NT/ST轮作模式显著高于其他耕作处理,ST/NT/ST较单一耕作(NT、ST、PT)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5.97%、3.56%、15.75%;轮耕模式下的WUE较单一耕作(NT、ST、PT)高,以ST/NT/ST轮耕模式最高。在8种轮耕模式下,ST/NT/ST(深松、免耕及深松)轮耕模式下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最佳,生产能力最强,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是旱作区玉米田最适宜轮耕模式。
2018年02期 v.49;No.293 415-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1K] [下载:554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0 ] - 贺建华;王平;陈娟;王国宇;
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旱作田土壤容重、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为试区玉米高产、水分高效持续利用型耕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4~2016年在兰州市榆中县清水驿乡孟家山村玉米田开展连续免耕(NT)、连续深松(ST)、连续翻耕(PT)、深松、免耕及深松轮耕(ST/NT/ST)、免耕、免耕和深松轮耕(NT/NT/ST)、翻耕、免耕及翻耕轮耕(PT/NT/PT)、翻耕、免耕及深松轮耕(PT/NT/ST)和深松、翻耕及深松轮耕(ST/PT/ST)8种耕作模式试验,测定了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0~60 cm土层,随土层的增加土壤容重呈先增后降,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最高。轮耕模式均能降低土壤容重,以ST/PT/ST轮耕模式最低,其次为ST/NT/ST,较PT提高了1.24%、0.25%;玉米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变化与降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同步性,免耕有益于提高耕层土壤水分,深松与翻耕轮耕则会促进土壤水分的下渗,免耕与深松轮耕更有利于深层土壤水分的提高;NT/NT/ST轮作能显著提高玉米生育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ST/NT/ST次之,较单一耕作(NT、ST、PT)相比,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1.20%、4.80%、19.77%,0.78%、1.89%、16.45%;3年产量比较,ST/NT/ST轮作模式显著高于其他耕作处理,ST/NT/ST较单一耕作(NT、ST、PT)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5.97%、3.56%、15.75%;轮耕模式下的WUE较单一耕作(NT、ST、PT)高,以ST/NT/ST轮耕模式最高。在8种轮耕模式下,ST/NT/ST(深松、免耕及深松)轮耕模式下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最佳,生产能力最强,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是旱作区玉米田最适宜轮耕模式。
2018年02期 v.49;No.293 415-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1K] [下载:554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0 ] - 刀静梅;张跃彬;高欣欣;刘少春;张东华;董大任;邓军;
为了解施用甘蔗酒精废液后土壤性质变化情况,通过对连续多年集中施用甘蔗酒精废液的蔗区耕作土壤取样检测。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着酒精废液施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大,不施用酒精废液的土壤容重在1.17~1.45 g cm~(-3),施用3年后增加到1.23~1.53 g cm~(-3);施用酒精废液会增加耕作蔗地土壤氯离子含量,不施用甘蔗酒精废液的土壤氯离子含量在44.90~74.45 mg kg~(-1)之间,施用甘蔗酒精废液3年后增加到63.90~152.44 mg kg~(-1)之间;提高土壤性pH值,不施用酒精废液的土壤pH在4.5~5.1,施用3年后提高到4.8~5.4;施用酒精废液1~3年土壤各种营养成分明显改善,土壤中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显著提高。
2018年02期 v.49;No.293 423-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151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8 ] |[阅读:0 ] - 刀静梅;张跃彬;高欣欣;刘少春;张东华;董大任;邓军;
为了解施用甘蔗酒精废液后土壤性质变化情况,通过对连续多年集中施用甘蔗酒精废液的蔗区耕作土壤取样检测。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着酒精废液施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大,不施用酒精废液的土壤容重在1.17~1.45 g cm~(-3),施用3年后增加到1.23~1.53 g cm~(-3);施用酒精废液会增加耕作蔗地土壤氯离子含量,不施用甘蔗酒精废液的土壤氯离子含量在44.90~74.45 mg kg~(-1)之间,施用甘蔗酒精废液3年后增加到63.90~152.44 mg kg~(-1)之间;提高土壤性pH值,不施用酒精废液的土壤pH在4.5~5.1,施用3年后提高到4.8~5.4;施用酒精废液1~3年土壤各种营养成分明显改善,土壤中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显著提高。
2018年02期 v.49;No.293 423-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151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8 ] |[阅读:0 ] - 王冲;王玉峰;谷学佳;李建东;王一丁;张庆忠;
为探明施用生物炭对东北黑土基础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基于黑龙江地区的6年定位试验,测定了试验土壤的基础理化性质。试验共设4个处理:CK(单施氮磷钾肥)、B2.25(氮磷钾肥+2250 kg hm~(-2)a~(-1)生物炭)、B4.5(氮磷钾肥+4500kg hm~(-2) a~(-1)生物炭)和SR(氮磷钾肥+每两年10500 kg hm~(-2)玉米秸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结果表明:生物炭能降低黑土0~10 cm土壤容重并提高0~10 cm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0~20 cm黑土的pH、电导率和阳离子交换量,以及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生物炭尤其对黑土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幅度最大,且均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B4.5处理的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比CK提高了53.0%和39.0%。总体来看,施用生物炭能提高耕层黑土的有效肥力,且能缓解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的下降趋势。
2018年02期 v.49;No.293 428-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74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1 ] - 王冲;王玉峰;谷学佳;李建东;王一丁;张庆忠;
为探明施用生物炭对东北黑土基础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基于黑龙江地区的6年定位试验,测定了试验土壤的基础理化性质。试验共设4个处理:CK(单施氮磷钾肥)、B2.25(氮磷钾肥+2250 kg hm~(-2)a~(-1)生物炭)、B4.5(氮磷钾肥+4500kg hm~(-2) a~(-1)生物炭)和SR(氮磷钾肥+每两年10500 kg hm~(-2)玉米秸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结果表明:生物炭能降低黑土0~10 cm土壤容重并提高0~10 cm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0~20 cm黑土的pH、电导率和阳离子交换量,以及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生物炭尤其对黑土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幅度最大,且均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B4.5处理的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比CK提高了53.0%和39.0%。总体来看,施用生物炭能提高耕层黑土的有效肥力,且能缓解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的下降趋势。
2018年02期 v.49;No.293 428-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74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0 ] - 刘艳琦;格日乐;阿如旱;娜日苏;
以内蒙古中西部4年生人工植物紫花苜蓿、沙棘、柠条、杨柴及沙打旺的根-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生长初期和生长旺盛期5种植物根-土复合体的残余抗剪特性的差异以及在土壤含水率不同时其残余抗剪特性的变化特征,采用加大位移重塑土的方法进行室内剪切试验。结果表明:根-土复合体残余粘聚力均大于素土残余粘聚力值,5种植物根-土复合体残余粘聚力相对于素土的增长率为生长初期的值均大于旺盛期的值,而内摩擦角增长率虽均有所增长,但数值很小,残余抗剪强度增长率的变化则是生长旺盛期的值大于生长季初期的值。两个不同生长时期残余抗剪强度均为自然含水(10.86%)下的值大于超饱和含水率(28.5%)下的值。表明植物种不同,其生态学特性不同,则每种植物残余抗剪强度的发挥除了受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与土壤水分条件密切相关。
2018年02期 v.49;No.293 435-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213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 ] |[阅读:0 ] - 刘艳琦;格日乐;阿如旱;娜日苏;
以内蒙古中西部4年生人工植物紫花苜蓿、沙棘、柠条、杨柴及沙打旺的根-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生长初期和生长旺盛期5种植物根-土复合体的残余抗剪特性的差异以及在土壤含水率不同时其残余抗剪特性的变化特征,采用加大位移重塑土的方法进行室内剪切试验。结果表明:根-土复合体残余粘聚力均大于素土残余粘聚力值,5种植物根-土复合体残余粘聚力相对于素土的增长率为生长初期的值均大于旺盛期的值,而内摩擦角增长率虽均有所增长,但数值很小,残余抗剪强度增长率的变化则是生长旺盛期的值大于生长季初期的值。两个不同生长时期残余抗剪强度均为自然含水(10.86%)下的值大于超饱和含水率(28.5%)下的值。表明植物种不同,其生态学特性不同,则每种植物残余抗剪强度的发挥除了受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与土壤水分条件密切相关。
2018年02期 v.49;No.293 435-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213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2 ] |[阅读:0 ] - 吉恒莹;邵明安;贾小旭;
层状土壤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但土壤剖面结构对降雨入渗和侵蚀过程的影响研究却相对较少。通过模拟降雨试验,系统研究了7种典型剖面结构的土壤在不同雨强下降雨入渗和产流产沙特征,以揭示土壤剖面结构特征对剖面水文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降雨强度增大,各层状土壤的产流时间均变短,而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强度均增大;在相同降雨强度下,上砂下黏的土壤入渗率较大,抗侵蚀能力较强,而上黏下砂的土壤,入渗率低,在降雨过程中的产流产沙量相对较大,土壤抗侵蚀能力弱。若上层为黏土,土壤产流产沙量总体为三层组合<两层组合<单层土壤,表明层状组合层次越多,其抗侵蚀能力可能越强;而上层为砂土的剖面结构,结果则与之相反,层数增加,产流产沙量会随之增加。研究结果可为层状土壤入渗过程和侵蚀过程模型模拟提供科学依据。
2018年02期 v.49;No.293 441-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374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0 ] - 吉恒莹;邵明安;贾小旭;
层状土壤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但土壤剖面结构对降雨入渗和侵蚀过程的影响研究却相对较少。通过模拟降雨试验,系统研究了7种典型剖面结构的土壤在不同雨强下降雨入渗和产流产沙特征,以揭示土壤剖面结构特征对剖面水文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降雨强度增大,各层状土壤的产流时间均变短,而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强度均增大;在相同降雨强度下,上砂下黏的土壤入渗率较大,抗侵蚀能力较强,而上黏下砂的土壤,入渗率低,在降雨过程中的产流产沙量相对较大,土壤抗侵蚀能力弱。若上层为黏土,土壤产流产沙量总体为三层组合<两层组合<单层土壤,表明层状组合层次越多,其抗侵蚀能力可能越强;而上层为砂土的剖面结构,结果则与之相反,层数增加,产流产沙量会随之增加。研究结果可为层状土壤入渗过程和侵蚀过程模型模拟提供科学依据。
2018年02期 v.49;No.293 441-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374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0 ] - 周应书;罗林;毕宁;陈坤浩;
选择药用植物栽培种类,在地处西南喀斯特腹地的毕节市七星关区岔河镇足纳村的黄壤坡地上,建立5个药用植物泥沙侵蚀监测小区,得到土壤侵蚀量与植物覆盖度、枝叶层厚度、根系条数的监测数据,以此建立3-32-1结构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药用植物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科学评价。模型进行10625次训练后达到标准误差平方和0.001的精度要求,侵蚀模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绝对误差在-0.02~0.03 t hm~(-2) a~(-1)之间;相对误差基本上为零。对调查的20种药用植物进行模拟,泥沙减蚀率最少为11.8%,最大为58.73%,大部分为55%左右。通过BP神经网络,能将部分药用植物的水土流失径流小区监测结果扩展到多种药用植物,得出其水土流失减蚀量,模拟结果较为切合实际。
2018年02期 v.49;No.293 447-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93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0 ] - 周应书;罗林;毕宁;陈坤浩;
选择药用植物栽培种类,在地处西南喀斯特腹地的毕节市七星关区岔河镇足纳村的黄壤坡地上,建立5个药用植物泥沙侵蚀监测小区,得到土壤侵蚀量与植物覆盖度、枝叶层厚度、根系条数的监测数据,以此建立3-32-1结构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药用植物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科学评价。模型进行10625次训练后达到标准误差平方和0.001的精度要求,侵蚀模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绝对误差在-0.02~0.03 t hm~(-2) a~(-1)之间;相对误差基本上为零。对调查的20种药用植物进行模拟,泥沙减蚀率最少为11.8%,最大为58.73%,大部分为55%左右。通过BP神经网络,能将部分药用植物的水土流失径流小区监测结果扩展到多种药用植物,得出其水土流失减蚀量,模拟结果较为切合实际。
2018年02期 v.49;No.293 447-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93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0 ] - 王阳;贺宇欣;苟思;刘淑珍;杨居聪;
土壤风力侵蚀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土壤主要退化因素之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耕地采用免耕技术(NT)可以减少经济投入,减少能源消耗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同时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增加土壤团聚体的团聚效应,增加土壤抗侵蚀能力。虽然免耕可以使得农田土壤抗风蚀能力有显著提高,但是免耕年限长短与土壤抗风蚀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充分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免耕年限下土壤的可侵蚀比(EF)、几何平均质量直径(GMD)、破碎力(BF)、干团聚体稳定性及表面糙率等,探讨免耕年限对土壤抗风蚀能力的影响,并且综合这五项指标对美国堪萨斯州的两块相邻的土地(Garden City与Scott City)进行对比。试验发现:当秸秆移除率为50%时,免耕年限较长的Scott City(17年免耕)的五项指标普遍优于Garden City(5年免耕),尤其是在GMD和糙率上,都远远优于Garden City。当秸秆移除率为100%或者0%时,五项指标中两处土壤的性质各有优劣,这些差异与气候、环境以及土壤类型等因素有关。从试验中发现,土壤的抗风蚀能力与免耕年限呈正相关关系。
2018年02期 v.49;No.293 452-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5K] [下载:189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 ] |[阅读:0 ] - 王阳;贺宇欣;苟思;刘淑珍;杨居聪;
土壤风力侵蚀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土壤主要退化因素之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耕地采用免耕技术(NT)可以减少经济投入,减少能源消耗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同时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增加土壤团聚体的团聚效应,增加土壤抗侵蚀能力。虽然免耕可以使得农田土壤抗风蚀能力有显著提高,但是免耕年限长短与土壤抗风蚀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充分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免耕年限下土壤的可侵蚀比(EF)、几何平均质量直径(GMD)、破碎力(BF)、干团聚体稳定性及表面糙率等,探讨免耕年限对土壤抗风蚀能力的影响,并且综合这五项指标对美国堪萨斯州的两块相邻的土地(Garden City与Scott City)进行对比。试验发现:当秸秆移除率为50%时,免耕年限较长的Scott City(17年免耕)的五项指标普遍优于Garden City(5年免耕),尤其是在GMD和糙率上,都远远优于Garden City。当秸秆移除率为100%或者0%时,五项指标中两处土壤的性质各有优劣,这些差异与气候、环境以及土壤类型等因素有关。从试验中发现,土壤的抗风蚀能力与免耕年限呈正相关关系。
2018年02期 v.49;No.293 452-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5K] [下载:189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 ] |[阅读:0 ] - 赵国庆;刘梦云;杨静涵;刘欢;张杰;张萌萌;李笑然;
为探讨环境因子对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研究区耕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乔灌混交林地和乔木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其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应用冗余分析法(RDA,Redundancy analysis)对土壤温室气体空间变异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N_2O变异程度较CO_2、CH_4更加显著,为147.23%,CO_2的气体通量水平较其他温室气体更加突出;(2)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台塬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_2、N_2O和CH_4的通量影响较大,且土壤CO_2排放为耕地最高可达83.60 mg m~(-2) h~(-1),N_2O与CH_4气体通量强度最高的分别为耕地(3.78μg m~(-2)h~(-1))和草地(65.93μg m~(-2)h~(-1));(3)通过RDA排序分析表明各环境因子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空间变异解释程度的高低,其中海拔高程与深层土壤温度影响最为突出。
2018年02期 v.49;No.293 461-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435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8 ] |[阅读:0 ] - 赵国庆;刘梦云;杨静涵;刘欢;张杰;张萌萌;李笑然;
为探讨环境因子对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研究区耕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乔灌混交林地和乔木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其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应用冗余分析法(RDA,Redundancy analysis)对土壤温室气体空间变异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N_2O变异程度较CO_2、CH_4更加显著,为147.23%,CO_2的气体通量水平较其他温室气体更加突出;(2)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台塬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_2、N_2O和CH_4的通量影响较大,且土壤CO_2排放为耕地最高可达83.60 mg m~(-2) h~(-1),N_2O与CH_4气体通量强度最高的分别为耕地(3.78μg m~(-2)h~(-1))和草地(65.93μg m~(-2)h~(-1));(3)通过RDA排序分析表明各环境因子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空间变异解释程度的高低,其中海拔高程与深层土壤温度影响最为突出。
2018年02期 v.49;No.293 461-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435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8 ] |[阅读:0 ] - 曹文超;宋贺;陈吉吉;郭景恒;陈清;王敬国;
以设施菜田土壤为材料,利用Robot自动培养系统研究了有机肥施用和水分变化对N_2O排放和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并灌水后显著增加了设施土壤N_2O和N_2的产生(P<0.05),培养一周时N_2O和N_2的排放系数分别为2.23%和14.7%,且N_2O和N_2产生速率均与土壤孔隙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01)。有机肥施用显著增加了土壤CO_2产生速率和O_2的消耗,且土壤呼吸速率与氮素气态(N_2O+N_2)产生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N_2O产物比在有机肥施用后显著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和有机肥均对N_2O产物比有极显著影响,且二者对N_2O产物比有交互效应(P<0.001)。由相对气体扩散系数(RD)和N_2的产生速率,可以初步判定在施用有机肥并灌水的3天内,土壤反硝化作用过程是N_2O排放和氮素气态损失的主导途径。
2018年02期 v.49;No.293 469-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577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0 ] - 曹文超;宋贺;陈吉吉;郭景恒;陈清;王敬国;
以设施菜田土壤为材料,利用Robot自动培养系统研究了有机肥施用和水分变化对N_2O排放和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并灌水后显著增加了设施土壤N_2O和N_2的产生(P<0.05),培养一周时N_2O和N_2的排放系数分别为2.23%和14.7%,且N_2O和N_2产生速率均与土壤孔隙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01)。有机肥施用显著增加了土壤CO_2产生速率和O_2的消耗,且土壤呼吸速率与氮素气态(N_2O+N_2)产生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N_2O产物比在有机肥施用后显著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和有机肥均对N_2O产物比有极显著影响,且二者对N_2O产物比有交互效应(P<0.001)。由相对气体扩散系数(RD)和N_2的产生速率,可以初步判定在施用有机肥并灌水的3天内,土壤反硝化作用过程是N_2O排放和氮素气态损失的主导途径。
2018年02期 v.49;No.293 469-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577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0 ] - 苏丽娜;马晓利;陈平;
为了研究含油污水灌区土壤污染特征,以TPH为研究对象,对污灌区土壤中TPH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并考察污灌引起的TPH污染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污灌引起土壤中油-盐复合污染,污灌区土壤TPH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变化范围为120.01~578.32 mg kg~(-1);各监测单元差异性显著,说明长期污灌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石油烃污染,TPH含量随采样深度增加而降低,表层土0~20 cm是石油烃的主要累积层位,污染物在剖面上的分布与土壤粘粒含量及有机质有关;污灌区土壤中含盐量为1.25~6.57 g kg~(-1),显著高于对照组,只有约3%的样品属于轻度盐化,约36%的样品属于中度盐化,近61%属于强度盐化,污灌土壤油-盐复合污染特征明显;与对照组相比,pH与氨态氮变化不显著,电导率、有机质、速效磷显著升高,C/N、C/P比例失衡。
2018年02期 v.49;No.293 47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下载:21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0 ] - 苏丽娜;马晓利;陈平;
为了研究含油污水灌区土壤污染特征,以TPH为研究对象,对污灌区土壤中TPH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并考察污灌引起的TPH污染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污灌引起土壤中油-盐复合污染,污灌区土壤TPH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变化范围为120.01~578.32 mg kg~(-1);各监测单元差异性显著,说明长期污灌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石油烃污染,TPH含量随采样深度增加而降低,表层土0~20 cm是石油烃的主要累积层位,污染物在剖面上的分布与土壤粘粒含量及有机质有关;污灌区土壤中含盐量为1.25~6.57 g kg~(-1),显著高于对照组,只有约3%的样品属于轻度盐化,约36%的样品属于中度盐化,近61%属于强度盐化,污灌土壤油-盐复合污染特征明显;与对照组相比,pH与氨态氮变化不显著,电导率、有机质、速效磷显著升高,C/N、C/P比例失衡。
2018年02期 v.49;No.293 47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下载:21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0 ] - 杨红军;张衍亮;房吉敦;李永;谢文军;赵西梅;房颖;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小清河入海口底泥中的6种重金属(As、Cd、Cu、Zn、Hg、Pb)全量进行测定,研究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对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除Hg含量高于国家一级背景值外,其余5种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国家一级背景值含量,整体处于清洁水平。从水平分布上看:小清河沿岸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内地,呈依次递减趋势。从纵向剖面来看:在小清河两岸,重金属Cd和Cu在剖面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其余4种重金属在不同剖面层次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小清河北岸重金属Zn有向下运动的趋势。风险评价表明:小清河入海口存在重金属Hg的轻度~中等程度污染,具有强生态危害,应该加强对重金属Hg的污染监测和管控。
2018年02期 v.49;No.293 486-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下载:313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0 ] - 杨红军;张衍亮;房吉敦;李永;谢文军;赵西梅;房颖;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小清河入海口底泥中的6种重金属(As、Cd、Cu、Zn、Hg、Pb)全量进行测定,研究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对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除Hg含量高于国家一级背景值外,其余5种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国家一级背景值含量,整体处于清洁水平。从水平分布上看:小清河沿岸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内地,呈依次递减趋势。从纵向剖面来看:在小清河两岸,重金属Cd和Cu在剖面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其余4种重金属在不同剖面层次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小清河北岸重金属Zn有向下运动的趋势。风险评价表明:小清河入海口存在重金属Hg的轻度~中等程度污染,具有强生态危害,应该加强对重金属Hg的污染监测和管控。
2018年02期 v.49;No.293 486-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下载:313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0 ] - 李轶;巩俊璐;张辉;曲壮壮;卢丹妮;于嘉琪;张镇;谷士艳;
沼肥是一种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机肥,为了研究施用沼肥对土壤和油菜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Cd、As为研究对象,用盆栽的方式,以抗病苏州青油菜为种植作物,选取棕壤土,通过基肥与追肥配合施用,研究沼渣与沼液配合施用和猪粪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及油菜各部位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为沼肥的合理安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沼渣沼液配合施用和猪粪化肥配合施用可以增加油菜鲜重;沼渣沼液配合施用后,土壤中重金属Cd含量无明显变化,重金属As的含量明显增加,过量施用沼渣沼液后土壤重金属As含量降低;沼渣沼液配合施用会显著降低油菜茎叶部Cd、As含量以及茎叶部Cd、As富集系数。过量施肥对茎叶部Cd、As含量无明显影响,但会增加油菜茎叶部Cd、As富集系数。
2018年02期 v.49;No.293 493-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488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2 ] - 李轶;巩俊璐;张辉;曲壮壮;卢丹妮;于嘉琪;张镇;谷士艳;
沼肥是一种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机肥,为了研究施用沼肥对土壤和油菜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Cd、As为研究对象,用盆栽的方式,以抗病苏州青油菜为种植作物,选取棕壤土,通过基肥与追肥配合施用,研究沼渣与沼液配合施用和猪粪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及油菜各部位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为沼肥的合理安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沼渣沼液配合施用和猪粪化肥配合施用可以增加油菜鲜重;沼渣沼液配合施用后,土壤中重金属Cd含量无明显变化,重金属As的含量明显增加,过量施用沼渣沼液后土壤重金属As含量降低;沼渣沼液配合施用会显著降低油菜茎叶部Cd、As含量以及茎叶部Cd、As富集系数。过量施肥对茎叶部Cd、As含量无明显影响,但会增加油菜茎叶部Cd、As富集系数。
2018年02期 v.49;No.293 493-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488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