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福红;夏咏;丁宁;吕毅;赵兰兰;王紫洋;
【目的】明晰西北干旱区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化规律和驱动因素,为优化区域耕地利用转型效益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耕地利用动态度、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分析西北干旱区耕地利用转型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西北干旱区耕地利用转型处于不断扩张与缩减交互的过程,但以扩张为主;耕地利用的活跃程度不断加强,其中河西走廊地区耕地扩张速度逐渐趋缓,阿拉善、北疆和南疆地区耕地扩张速度呈增加态势;从耕地利用转型的倾向性来看,未利用地向耕地转换的倾向性指数最高,是耕地扩张的主要来源;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的倾向性指数最高,是耕地流失的主要方向;农业产值、机械化水平、灌溉面积等因素是促进西北干旱区耕地利用转型扩张的主要影响因子。【结论】在未来区域耕地利用中应坚持生态优先的策略,充分做到“以水定地,以水定产”,遏制耕地大规模无序扩张,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025年05期 v.56;No.338 1201-1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下载: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3 ] - 刘锦盛;王世航;刘东;刘峰;赵明松;徐胜祥;
【目的】探究星载高光谱影像对黑土区土壤有机质的预测能力,构建有机质高光谱反演模型。【方法】以东北典型黑土区友谊县为研究区,基于资源一号02D卫星高光谱遥感数据,结合9种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分别构建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三种模型,对友谊县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估测。【结果】RF和SVM两种非线性机器学习模型对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线性模型PLSR。其中,应用Savitzky-Golay滤波光谱预处理技术的RF模型精度最高(R~2=0.52、RMSE=7.25 g kg~(-1)),能较好地估测友谊县土壤有机质含量。【结论】星载高光谱影像能够较好的预测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且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本文为黑土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研究提供相关方法支撑,并为其他利用高光谱数据预测土壤属性含量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可靠思路。
2025年05期 v.56;No.338 1212-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下载:1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2 ] - 胡璇;常子璇;梁伊菲;杨彬;段成娇;栗丽;马红梅;李廷亮;
【目的】明确山西省畜禽养殖规模变化及畜禽粪尿资源量,建立县域尺度种养匹配格局,为推进当地种养循环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山西省统计年鉴》和《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分析山西省2012~2021年畜禽养殖规模和粪尿资源量的动态变化,以及2012年和2021年县域尺度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空间分布特征,综合评价县域尺度农作物养分需求与畜禽粪污养分供给的匹配关系。【结果】2012~2021年山西省畜禽养殖规模及粪污资源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21年牛、羊、猪和家禽的存(出)栏量分别较2012年增长了54.2%、40.6%、56.2%和144.9%;马、驴、骡和家兔存(出)栏量则降低了40.0%、56.4%、86.2%和64.4%。2021年全省畜禽粪尿总产量为4090.2×10~4 t,较2012年增加了47.6%;粪尿氮、磷养分总量分别为26.4×10~4 t和6.8×10~4 t。统计期间,畜禽粪污中粪产量占到65%左右,尿产量约占35%左右,其中粪资源以牛、羊粪为主(分别占39.2%和25.6%),尿资源量以猪尿为主(占50.5%)。从各县域畜禽粪尿氮(磷)土地承载力来看,2012年有24个区县的粪尿氮承载力指数> 1.0,19个县粪尿磷承载力指数> 1.0;2021年增加至40个县区的粪尿氮承载力指数> 1.0,33个县粪尿磷承载力指数> 1.0,其中以迎泽区的氮、磷承载力指数最高,分别为15.2和12.8。从全省范围来看,粪尿氮、磷土地承载力指数分别为0.68和0.59,均未超载。【结论】山西省畜禽养殖规模呈上升趋势,但县域尺度种养匹配度不高,畜禽粪尿氮(磷)养分替代30%化肥氮(磷)养分情况下,1/3县区存在畜禽养殖粪尿氮(磷)养分供给量高于当地作物生产养分需求量现象。
2025年05期 v.56;No.338 1222-1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6K] [下载:1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郭正;宋正华;张风宝;李玄添;罗佳茹;李舒畅;申楠;杨明义;
【目的】土壤物理质量是土壤质量的关键组成部分,深入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质量的变化,揭示其变化特征与关键影响因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方法】以黄土高原纸坊沟流域耕地(谷子、土豆和玉米)、园地(果园)、草地(撂荒、芒草)和林地(刺槐)4类土地利用方式下7种样地的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使用EPIC模型和对应转换公式计算土壤可蚀性因子,采用高能水分特性法获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物理质量指数比来表征土壤物理质量的变化。【结果】表层土壤物理质量指数比为玉米(0.70)<土豆(0.71)<谷子(0.74)<果园(0.75)<撂荒(0.76)<刺槐(0.84)<芒草(0.85);亚表层土壤物理质量指数比为果园(0.59)<玉米(0.61)<谷子(0.62)<撂荒(0.63)<土豆(0.64)<芒草(0.73)<刺槐(0.78)。表层土壤可蚀性K值低于亚表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林地(刺槐)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可蚀性均最低(0.1968和0.2010),耕地相对较高。土壤物理质量指数比与可蚀性因子K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有机碳对土壤物理质量和土壤可蚀性的影响均显著(P<0.05);土壤电导率和有机碳对土壤物理质量变化的累积贡献率高达86.2%。【结论】表层土壤物理质量及抗蚀性均优于亚表层;芒草地、刺槐林地的土壤物理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林地土壤的抗蚀性最强。土壤物理质量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土壤可蚀性的变化,土壤电导率和有机碳是驱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质量变化的主要因子。
2025年05期 v.56;No.338 1232-1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1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刘婉悦;李庆林;董芳瑾;张中彬;甘磊;彭新华;
【目的】针对白浆土中白浆层质地坚硬和水分有效性差的问题,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比例白浆层与淀积层土壤混拌后的水力学特征随容重和收缩变化的规律,以期为白浆土的机械改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将白浆层与淀积层土壤按体积比3∶1、3∶2和3∶3混拌,并设置1.25 g cm_(-3)和1.50 g cm_(-3)两个容重,测定水分特征曲线、收缩特征及相关水力参数等。【结果】白浆层和淀积层土壤的线性伸展系数分别为0.093和0.155,属于强胀缩性土壤。土壤收缩导致田间持水量和凋萎系数显著升高15.79%和37.51%,通气容量显著下降44.79%,大、中和有效孔隙度显著降低,小孔隙度显著提升。考虑收缩时,与白浆层比,混拌处理提高了土壤持水性以及在低吸力时的释水能力;在低容重下混拌处理的通气容量和大孔隙度显著提升了10.55%~12.08%和27.47%~39.56%;在高容重下混拌处理的凋萎系数和通气容量显著提升了13.39%~18.41%和22.37%~29.37%,大、小孔隙度显著提高了245.45%~336.36%和13.95%~18.59%。3∶2混拌处理的有效含水量和有效孔隙度高于其他混拌处理。【结论】白浆层和淀积层的强收缩性显著影响土壤水力学性质和各级孔隙度;混拌处理显著改善白浆层土壤通气性,高容重下对大、小孔隙度的改善更明显,3∶2混拌比例改良水力学性质的效果最佳。
2025年05期 v.56;No.338 1243-1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1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符素华;冯笛珂;马含;张凯;
【目的】东北黑土区作为我国典型的季节性冻土区,在春季解冻期会经历反复的冻融循环过程,导致土壤的结构特征、水分运移特征等发生变化,影响水分入渗。研究旨在明确冻融作用对东北黑土区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方法】以东北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冻融试验,研究不同解冻深度、不同冻融交替次数和不同初始含水量下土壤初始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的变化规律。【结果】不同解冻深度条件下,各土壤初始入渗率之间以及各土壤稳定入渗率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在冻融交替次数为7~15次时,土壤入渗率相对较高且达到峰值。初始含水量对土壤初始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有显著影响,初始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均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结论】冻融循环次数和土壤初始含水量是影响东北黑土区冻融土壤入渗的主要因素,而解冻深度(<5 cm)对冻融土壤入渗影响不显著。
2025年05期 v.56;No.338 1253-1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3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刘昊臣;赵雨婷;辉尚强;祁永靓;郭立;李红霞;
【目的】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对于研究流域水文过程、生态保护和农业管理至关重要。然而,土壤水分在干-湿过渡阶段的时间稳定性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尚有空白。【方法】本文采用时间稳定性指数(ITS)研究了复杂地形森林流域不同时期(湿季、干季和湿季-干季过渡期)的土壤水分时间动态,基于冗余分析(RDA)和线性相关分析,探讨了环境因素对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不同时期的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和主要影响因子有明显差异。湿季的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较高,主要受土壤-地形属性影响,而在其他时期则相对较低;干季时间稳定性受综合环境因素影响,其中土壤组成起主要作用;而过渡期的时间稳定性受优先流的显著影响和土壤-地形属性的控制。研究区域内存在35号和65号站点2个代表性位置,用于预测流域土壤水分平均值精确度较高(R~2=0.91)。【结论】研究结果加深了对流域水文过程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条件下复杂地形森林流域的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特征及其外部环境的综合效应。
2025年05期 v.56;No.338 1260-1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下载: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杨佳宇;侯永莉;滕超;杨婧滢;赵浩东;吴岩;杜立宇;
【目的】为探究坡长对矿山坡面水土侵蚀及氮磷流失特征的影响,实现对矿区坡面土壤养分流失的预测,并为制定矿山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分析在相同坡度及降雨强度下3种坡长(2 m、3 m、4.5 m)对矿山坡面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特征的影响,并构建“氮磷养分流失速率-产流速率/产沙速率”预测方程。【结果】(1) 4.5 m和3 m坡长较比2 m坡长初始产流所用时间分别提早了51.2%和18.6%,坡长与坡面初始产流时间呈现负相关关系。(2) 3 m和4.5 m坡长产流量较比2 m坡长增加了1.56和2.47倍,各坡面累计产流量均随降雨时间的增加而呈现幂函数趋势增加。3 m和4.5 m坡长产沙量较比2 m坡长增幅为2.17和2.73倍,各坡面累计产沙量均随降雨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径流总磷(TP)流失量仅占坡面总流失量的6%~7%,坡面土壤中的磷素主要通过泥沙流失。坡面径流中总氮(TN)流失量是泥沙中的1.05~2.04倍,坡面土壤中氮素主要以坡面径流流失。(4)坡面氮、磷养分流失速率-产流速率预测方程L_(TP)=0.137R+0.072(R~2=0.821),L_(TN)=2.869R+5.38(R~2=0.731);氮、磷养分流失率-产沙率预测方程D_(TP)=2.132E+0.392(R~2=0.804),D_(TN)=0.981E+0.446(R~2=0.795)。【结论】在降雨强度为80 mm h~(-1)、坡度10°时,缩短坡长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矿山坡面水土和氮磷养分流失量,且坡面土壤氮磷流失速率和坡面产流、产沙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预测方程可以通过坡面产流速率和产沙速率有效地预测坡长单因子的氮磷流失量。
2025年05期 v.56;No.338 1269-1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张平良;焦子健;刘晓伟;陈宏;
【目的】探讨长期地膜覆盖与施用有机肥对半干旱区雨养马铃薯农田土壤水分含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过程和程度。【方法】依托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试验站连续10年长期定位试验,作物一年一熟,无灌溉,为典型旱地雨养农业区。试验设置2种覆盖方式: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种植(F)和露地平作(L),4个施肥水平: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单施有机肥(OM),单施化肥(NPK)和不施肥(CK)。【结果】马铃薯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受降水、施肥、覆盖方式和生育期共同影响。长期覆膜和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0~100 cm土层的含水量,施用有机肥处理(NPKM、OM)高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处理,F处理> L处理。覆盖地膜和施用有机肥显著影响马铃薯耗水量,且与生育期和降水量紧密相关,总耗水量F处理> L处理,同种覆盖方式下OM处理总耗水量高于NPK但低于NPKM。水分利用效率(WUE)F较L显著提升81.3%~133.7%,覆膜下OM和NPKM较NPK处理提高42.3%和7.4%。F较L处理的产量提升了78.2%~159.2%,覆膜下OM和NPKM较NPK处理提升44.7%和17.3%,较CK提升123.3%和80.9%。【结论】在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黄绵土条件下,通过连续10年覆膜和施肥定位试验,在季节性卡脖子干旱年份,覆盖地膜和施用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农田的土壤水分和利用效率,综合考虑蓄水保墒和作物增收效果,覆膜+单施有机肥(F-OM)是最优处理。
2025年05期 v.56;No.338 1278-1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3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赵伟浩;琚晨仪;肖庆礼;彭奎;谭奇忠;袁明;秦平伟;杨超;王鹏;黄明斌;
【目的】探究不同翻耕深度对重庆烤烟根系发育、生物量积累及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方法】2024年采用大田试验,在重庆市彭水县以K326品种为研究材料,设置翻耕深度15 cm(CK,旋耕)、25 cm(T25,中等翻耕)和35 cm(T35,深翻)三个处理,观测烟株根系发育、生物量积累及产量和质量,比较不同翻耕深度下不同生长期烟株的根系发育、生物量积累及产量和质量的差异,分析翻耕深度-根系-烟株之间的关系。【结果】(1)深翻可显著提高0~50 cm土层根系鲜重,促进根系纵向生长;且随翻耕深度的增加,土层下层根系随之增加。(2)深翻能显著促进烟株根系的生长,明显提高根系活力,有效延缓根系衰老。(3)深翻可有效促进烟株生物量的积累,提高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显著提高烤烟的产量和产值。【结论】深翻可有效促进烟株根系的生长发育,改善烟株的农艺性状,增加烟株干物质积累量,提高烤烟经济效益。
2025年05期 v.56;No.338 1288-1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田沛绮;王萍;尹显洪;沈建平;隋玉刚;李鹏绯;刘亚龙;王秋菊;汪景宽;
【目的】水稻施肥不平衡会导致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下降,明确氮(N)、磷(P)、钾(K)不同施肥量和配施比例对促进三江平原白浆土稻田化肥合理施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三个水稻生产农场的“3414”不完全实施正交试验,对水稻氮、磷、钾肥最佳施肥效应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稻产量进行肥效模型拟合。【结果】茎叶平均产量最高为N_2P_3K_2处理(165.00 N kg hm~(-2),202.50 P_2O_5 kg hm~(-2),150.00 K_2O kg hm~(-2)),而籽粒平均产量最高的为N_2P_2K_2处理(165.00 N kg hm~(-2),135.00 P_2O_5 kg hm~(-2),150.00 K_2O kg hm~(-2))。利用单肥效应函数拟合发现,单施氮量分别为185.97和167.98 N kg hm~(-2)时,或单施磷量分别为79.43和68.46 P_2O_5 kg hm~(-2)时,或单施钾量分别为161.17和116.18 K_2O kg hm~(-2)时,均可以达到经济最佳施肥量和最高产量施肥量。利用双肥互作效应函数拟合发现,当氮磷肥施用量分别为247.50 N kg hm~(-2)和135.00 P_2O_5 kg hm~(-2)时,或氮钾肥施用量分别为165.00 N kg hm~(-2)和225.00 K_2O kg hm~(-2)时,或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82.50 P22O5 kg hm~(-2)和75.00 K_2O kg hm~(-2)时,可以达到水稻最高产量施肥量。利用三肥复合效应函数拟合发现,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分别为164.20 N kg hm~(-2)、81.90 P_2O_5 kg hm~(-2)、132.21 K_2O kg hm~(-2)时,可达水稻最高产量施肥量;而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分别为153.74 N kg hm~(-2)、78.59 P_2O_5 kg hm~(-2)、130.81 K_2O kg hm~(-2)时,可达水稻经济最佳施肥量。【结论】三江平原白浆土稻田氮磷钾推荐施肥量是153.74 N kg hm~(-2)、78.59 P_2O_5 kg hm~(-2)、130.81 K_2O kg hm~(-2),最佳比例为42.34%N、21.64%P_2O_5、36.02%K_2O,预期产量为9358 kg hm~(-2)。
2025年05期 v.56;No.338 1297-1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3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刘伟;李勇;张丛志;薛载琦;王擎运;李健鹏;潘慧;赵占辉;
【目的】本研究探讨外源腐殖质材料添加对新垦耕地地力的影响,以期为耕地质量与产能快速提升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新垦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设置单施化肥(CK,对照),单施有机肥(OM),单施天然腐殖质材料(MO1)、单施生物激发剂(MO2),有机肥、天然腐殖质、生物激发剂三种施用比例5﹕5﹕1(MT1)、5﹕10﹕1(MT2)、5﹕15﹕1(MT3)共7种处理,对比分析处理试验后首季作物成熟期水稻产量、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变化,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质组分与作物产量影响的耦合关系。【结果】OM、MO1、MO2处理土壤有机质增幅分别为1.48、1.85、0.78g kg~(-1),MT1、MT2、MT3处理土壤有机质增幅较大(分别增加1.93、3.37、3.00 g kg~(-1))。土壤有机质增加的土体成分为难氧化的惰性有机质,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51.72%~71.01%。不同类型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均能显著提升土壤碳库CPI指数(P<0.05),有机肥与天然腐殖质配施处理显著提升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但降低了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路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产量除受土壤有机质与可溶性有机碳直接影响外,还受难氧化的惰性有机质组分的间接影响。【结论】天然腐殖质材料组合有机肥、生物激发剂添加处理能够快速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其地力提升效果明显高于单施有机肥或生物激发剂处理,并能够维持土壤本底有机碳库变化的稳定性,即“相似增效”作用,可作为短期内快速提升新垦农田土壤地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2025年05期 v.56;No.338 1304-1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4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成鑫栋;徐国荣;王雨媛;孙佳星;吴江琪;李广;
【目的】探究放牧和氮添加处理下盐渍化草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储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盐渍化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河西走廊盐渍化草地,设置对照(CK)、氮添加(IN)、放牧(FCK)和放牧+氮添加(FIN)4个处理,开展放牧(放牧强度采用适度放牧,6~9月中旬每10 d轮牧一次,共90d)和模拟氮添加(5~9月,月初称取137.21g硝酸铵溶解在10 L水中使用喷壶均匀喷洒)定位试验,通过观测0~40cm土壤有机碳组分、碳储量以及其它土壤基本性质指标,探讨放牧和氮添加对盐渍化草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含量的影响。【结果】(1)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土壤pH、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显著减小(P<0.05)。(2)放牧显著增加了土壤DOC、MBC含量(P<0.05)。(3)放牧+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土壤pH显著减小(P<0.05)。(4)土壤有机碳(SOC)与地上生物量(AB)显著正相关,碳储量(M)分别与土壤容重(BD)、AB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放牧和氮添加可以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以及活性有机碳的含量与分布,DOC、MBC含量以及CPMI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碳库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价放牧和氮添加引起盐渍化草地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有效指标。
2025年05期 v.56;No.338 1312-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4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陈玲婷;佀国涵;朱秀秀;彭成林;赵书军;徐大兵;刘威;柯美志;吴军;
【目的】稻虾共作模式是一种以种稻为中心,稻草还田淹水养虾为特点的复合生态系统,为探究秸秆还田下稻虾共作模式在淹水养虾和湿润种稻两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方法】基于江汉平原低湖区稻虾共作长期定位试验,以冬泡+秸秆不还田(W)、冬泡+秸秆还田(WS)和冬泡+养殖克氏原螯虾+秸秆还田(WSC)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活性碳组分含量,采用室内25℃恒温模拟培养法,研究两种水分条件(W1:70%田间持水量;W2:浅层淹水1.5 cm)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和矿化强度,利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有机碳库的周转速率常数和半周转期。【结果】(1)冬泡+养殖克氏原螯虾+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0~20 cm土层总有机碳含量。(2)淹水条件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潜在矿化有机碳量C_0和有机碳库的周转速率常数k。(3)相对于冬泡+秸秆还田处理,冬泡+秸秆还田+养殖克氏原螯虾处理在土壤含水量为70%田间持水量条件下降低了0~20 cm土层有机碳的矿化强度,而淹水条件下则显著增加了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矿化强度,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潜在可矿化量C_0和T_(1/2)半周转期。【结论】秸秆还田下稻虾共作模式(冬泡+养殖克氏原螯虾+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增强了淹水条件下表层土壤的有机碳矿化作用,降低了土壤含水量70%田间持水量条件下有机碳矿化作用,增强了土壤固碳能力。
2025年05期 v.56;No.338 1321-1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5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敖磊;杨恒山;孟繁昊;侯晓晴;张瑞富;
【目的】探究氮肥配施生物炭对玉米物质生产及氮效率的影响,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设0、150、300 kg hm~(-2) 3个水平(分别用N_0、N_(150)、N_(300)表示),施炭量为副区,设0、8、16、24 t hm~(-2) 4个水平(分别用C_0、C_8、C_(16)、C_(24)表示),研究氮肥配施生物炭对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氮素积累转运及氮效率的影响。【结果】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量N_0水平下,C_8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吐丝期干物质积累量C_8较C_0高3.72%,完熟期高5.49%;N_(150)、N_(300)水平下均以C_(16)最高,干物质积累量N_(150)水平下,吐丝期C_(16)较C_0高4.34%、完熟期高7.74%;干物质转运量N_(150)水平下C_(16)较C_0高20.78%,N_(300)水平下高16.79%。干物质转运对籽粒贡献率N_0水平下,处理间差异不显著;N_(150)水平下,C_(16)较C_0高6.55%,差异显著;N_(300)水平下,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氮肥配施生物炭促进了玉米氮素积累转运,氮素积累量吐丝期N_0水平下以C_8最高,N_(150)、N_(300)水平下均以C_(16)最高;完熟期N_(150)、N_(300)水平下以C_(16)最高,N_(150)水平下C_(16)较C_0高4.55%,N_(300)水平下高3.56%。氮素转运量N_0水平下C_8最高,N_(150)、N_(300)水平下均以C_(16)最高。氮肥配施生物炭进一步提高了玉米籽粒产量,N_0水平下以C_8最高,C_8较C_0高9.93%~12.68%,N_(150)水平下C_(16)较C_0高13.35%~13.98%,N_(300)水平下C_(16)较C_0高13.05%~15.18%。相关性分析表明,施氮量与玉米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及氮肥贡献率呈显著正相关,施炭量与玉米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氮肥贡献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300 kg hm~(-2)配施生物炭16 t hm~(-2)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及氮效率效果优于其他处理,是西辽河平原地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适宜氮炭配施用量。
2025年05期 v.56;No.338 1330-1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下载:1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古丽君;张睿桐;段廷玉;曹卫东;张久东;车宗贤;
【目的】揭示绿肥、微生物菌剂和微量元素肥料配比施肥对草莓植株生长和草莓培养基质改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有益微生物和微量元素与绿肥相结合,形成配方绿肥。通过三种配方绿肥处理:颗粒绿肥(G)、颗粒生物绿肥(绿肥+胶冻芽孢杆菌+长枝木霉菌,GJM)、颗粒微量元素绿肥(绿肥+微量元素肥料,GW)。两种栽培基质:农田土壤和草炭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施肥配比对草莓植株生长的影响,以及对两种培养基质养分的影响。【结果】无论是使用农田土壤还是草炭土壤做为栽培基质,在整个生育期内,三种施肥处理的草莓植株所测农艺性状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在以草炭土壤为培养基质的不同处理中,GJM处理使草莓植株地上部干重分别提高了310.73%、155.52%和60.74%(P<0.05),地下部干重的分别提高了634.37%、149.72%和27.19%(P<0.05)。不同施肥处理均能提高农田土壤、草炭土壤养分含量,GJM处理和GW处理较CK处理和G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基质速效养分含量。其中,GJM处理土壤水解氮含量最高,较CK、G处理提高34.41%,14.68%(P<0.05),且其对水解氮含量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GW处理,而GW处理对农田土壤和草炭土壤的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提高的最多,GJM处理次之,但二者并无显著差异。【结论】绿肥、微生物菌剂和微量元素(GJM)配施对草莓生长农艺性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培养基质的养分含量有显著的提高作用,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2025年05期 v.56;No.338 1340-1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吴志威;孙麒淞;姜俊杰;冯玲霞;李光亮;陈韬略;胡军国;
【目的】为量化自然环境因子对土壤CO_2通量测量准确性的影响,明确风湍流和水分对介质内CO_2运输的影响,进而分析密闭气室法在此背景下的潜在误差来源与偏倚程度。【方法】实验使用了一款土壤碳通量标定仪,在两种风湍流条件下,使用3种不同孔隙度的石英砂作为参考介质,对密闭气室的测量性能进行研究。【结果】在无风的情况下密闭气室测得的通量结果与标定仪的通量结果基本相等,而在湍流的情况下,密闭气室测量的通量结果被低估,细石英砂低估值在13%~65%,中石英砂的低估值在22%~68%。在风与水的交互作用下,低估程度又被加大,细石英砂的低估值在55%~86%,中石英砂的通量低估值在72%~89%。在无风的情况下密闭气室的测量结果比较准确,而在湍流的情况下,密闭气室测量的通量结果会被低估,并且在风和水的交互作用下这种低估现象更为显著。【结论】为了确保密闭气室测量的通量结果更接近实际的碳通量情况,建议在无风的环境下进行测量,并尽量避免雨后直接测量。
2025年05期 v.56;No.338 1348-1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陈艳;刘胜;周金燕;肖恒斌;陈琳娜;张燕春;夏文建;林杉;
【目的】为探究改良剂对酸性棕红壤pH和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设置白云石(D)和哈茨木霉菌(T)两种改良剂不同施用量(哈茨木霉菌用量水平为0、1.5、3 g kg~(-1),白云石用量水平为0、3、6 g kg~(-1)),进行种植辣椒的盆栽试验,探究哈茨木霉菌与白云石对酸性棕红壤的改良效果。【结果】在辣椒结果期,单施白云石处理相较对照处理土壤pH提高0.8~1.4个单位,提升效果随着白云石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交换性酸降低71.5%~92.2%,交换性氢降低78.2%~93.0%,交换性铝降低56.3%~71.9%、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提高19.3%~40.4%,单施哈茨木霉菌处理相对照处理,交换性酸降低10.6%~13.6%,交换性氢降低25.0%~30.3%,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提升18.3%~29.4%,阳离子交换量提升4.9%~13.5%,盐基饱和度提升27.9%~34.1%。白云石(6 g kg~(-1))与哈茨木霉菌(3 g kg~(-1))共施处理相较其单施处理显著提升了土壤pH、交换性盐基离子、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结论】添加白云石和哈茨木霉菌对提升酸性土壤pH,降低交换性酸含量,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是有效的土壤改良剂。
2025年05期 v.56;No.338 1356-1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任丽华;高秋美;刘洪冲;米真如;董秋颖;韩加坤;韩金龙;
【目的】为探究不同量菌渣有机肥对土壤改良及药用牡丹间作玉米生长的影响,使药用牡丹间作玉米的生产模式达到高产、绿色、高效的目标。【方法】设置菌渣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15、30、45、60、75、90 t ha~(-1)处理,以不施菌渣有机肥为对照,连续5年进行牡丹-玉米间作田间小区试验,测定相关指标,比较不同施肥量对药用牡丹、玉米生长状况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菌渣有机肥五年间连续处理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平均在11%~53%、20%~74%、40%~73%、13%~45%,并且降低了pH值及含盐量。菌渣有机肥的施入,对玉米株高、穗位高、茎粗、茎节数、玉米产量以及药用牡丹丹皮酚、丹皮产量均有显著提高,且60 t ha~(-1)处理下效果最好。相关性分析显示,菌渣有机肥处理通过调节土壤养分含量与降低土壤盐渍化水平,促进药用牡丹及玉米的生长,从而提高产量。【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以菌渣有机肥用量60 t ha_(-1)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药用牡丹及玉米产量效果最佳;这一研究结果为当地药用牡丹-玉米间作施肥提供了依据。
2025年05期 v.56;No.338 1367-1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1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张文武;刘彦伶;李渝;熊涵;张雅蓉;朱华清;杨叶华;黄兴成;
【目的】探究不同改良材料复配对强酸性黄壤酸化特征的影响,筛选出不同改良剂的最佳配施组合,以期为酸化黄壤的改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室内短期土壤培养试验,设置CK(不施用任何改良材料)、N(单施氮肥)、施用有机肥及其与不同用量生物炭或白云石粉配施共11个处理,分析土壤pH、交换性酸、交换性盐基离子等变化特征。【结果】与CK相比,N处理pH显著提高了0.46个单位、交换性酸显著提高了8.63%;与N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显著提高了120.34%,有机肥配施生物炭或白云石粉土壤pH显著提高了0.15~0.82个单位、交换性酸显著降低了12.05%~36.25%、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显著提高了228.84%~500.57%,以有机肥+高量生物炭+高量白云石粉处理改良效果最佳;土壤pH与交换性酸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与交换性氢的线性相关性更高;土壤pH与交换性盐基离子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交换性钙起主导作用;改良材料碱度与pH及交换性盐基离子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与交换性酸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其中与交换性铝、交换性钾、交换性钙的相关系数较高。【结论】土壤酸化与交换性酸和交换性盐离子含量关系密切,受交换性钙的影响最大。单施有机肥对强酸性土壤改良效果欠佳,配施白云石粉或生物炭可显著提高酸化改良效果,二者高量配施效果最佳。
2025年05期 v.56;No.338 1376-1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8K] [下载:1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2 ] - 段雪颖;马静;朱燕峰;骆占斌;邹铭;陈浮;
【目的】厘清不同凋落物多样性对复垦土壤环境、微生物代谢限制及土壤多功能性的影响。【方法】采集山西平朔矿区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复垦区纯油松林(CF)、榆树和油松混交林(MF)及对照的杨树林(BF)共30个表土样本,利用定量qPCR芯片技术测定土壤碳氮磷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结果】凋落物多样性增加对复垦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微生物多样性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微生物代谢养分限制主要受化学计量比调节,复垦土壤微生物碳限制与细菌丰富度负相关、与真菌丰富度无显著性关系;凋落物多样性增加有利于缓解碳限制,但对磷限制并不显著;凋落物多样性显著提升了土壤多功能性,土壤pH、有机质和细菌多样性是土壤多功能性的关键驱动因子。【结论】凋落物多样性增加有利于复垦土壤性状改善和微生物功能提升,从而间接影响微生物代谢途径,有效提升土壤多功能性。本研究结果对未来科学配置植被资源、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服务受损矿山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2025年05期 v.56;No.338 1385-1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姚欢;任雪杨;施志芬;王逾涵;袁林;唐瑜蔓;郭冬琴;周浓;
【目的】从不同产地太白贝母根际土壤中筛选高效溶磷真菌菌株,为太白贝母栽培过程中菌肥的研发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用溶磷圈法对溶磷菌株进行初筛,钼锑抗比色法复筛挑选高效溶磷真菌菌株,通过菌落形态和ITS扩增序列进行鉴定,对挑选出的菌株进行不同磷源液体培养基下的溶磷能力研究。【结果】从太白贝母根际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得到29株溶磷真菌,通过初筛和复筛得到3株高效溶磷菌株ES-2、GY-2、TB-1;经鉴定3株菌皆属于曲霉属,分别为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黑曲霉(A. niger)和烟曲霉(A. fumigatus);各菌株在以磷酸三钙为磷源的液体培养基中的有效增磷量在96 h时达到最大值,菌株ES-2为281.04 mg L~(-1),GY-2为274.24 mg L~(-1),TB-1为193.28 mg L~(-1)。各菌株对不同磷源的溶解能力均为磷酸三钙>无机铁磷>磷酸锌水合物>磷酸铝>羟基磷灰石。【结论】本研究获得了3株高效的溶磷真菌,能同时溶解5种难溶性磷源,为太白贝母大田生产中微生物溶磷菌肥的开发提供了菌种资源。
2025年05期 v.56;No.338 1396-1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赵迪;赵畅;吴正超;田成丽;范海燕;朱晓峰;王媛媛;段玉玺;陈立杰;
【目的】线虫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河南信阳地区植物根围土壤调查研究,分离到1个环总科线虫中国新纪录种群。新纪录种的发现有助于深化对土壤线虫物种多样性的认知,为土壤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贝曼浅盘法分离线虫,并通过温和热处理使线虫死亡后固定脱水,随机挑选制备永久玻片。根据形态特征和测量数据,并结合18S rD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分析技术,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本研究从中国河南省信阳市桑葚和油菜根围土壤中分离得到1种环总科线虫种群,雌虫体环光滑,有两个唇环,唇环边缘光滑,第一唇环突出。雌虫经温和热杀死后,虫体两端略向腹部弯曲,体长340.2μm,口针强壮,长62.28μm,体环12个,阴门至尾端约占9~11个体环,典型的环型食道,雄虫未见。结合18S rD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分析,经鉴定为尖尾环线虫Criconema permistum。【结论】尖尾环线虫为中国首次报道的新纪录种,其寄主植物为桑葚和油菜。
2025年05期 v.56;No.338 1403-1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0 ] - 李嘉奇;郭自春;汪亚及;高磊;彭新华;
【目的】长期施肥可能会对红壤坡耕地土壤重金属累积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风险,为准确评估土壤-花生系统重金属生态与健康风险,更准确地指导红壤丘陵山区耕地培肥。【方法】基于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红壤坡耕地12年长期施肥小区试验,采集耕层土壤及花生样品,分析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以及猪粪与化肥配施(NPK+PM)三种处理下土壤-花生系统中铬(Cr)、铜(Cu)、锌(Zn)、镉(Cd)四种重金属的含量。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等级及生态风险,并采用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分析土壤和花生籽粒重金属对成人及儿童的致癌与非致癌健康风险。【结果】与CK处理相比,NPK处理下耕层土壤Cr全量增加了23.8%(P<0.05);而NPK+PM处理下耕层土壤Cu、Zn和Cd全量增加110%~130%(P<0.05),花生籽粒Cu、Cd全量降低50.6%~83.0%(P<0.05)。NPK+PM处理下土壤Cu污染指数达到轻度污染,综合污染指数处于轻微污染;而NPK与NPK+PM处理下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均处于轻微风险等级,花生重金属对成人及儿童造成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可忽略;NPK+PM处理下土壤Cu、Zn、Cd对成人及儿童造成的非致癌健康风险较NPK处理增幅达67.5%~174.0%,均处于可接受范围内,但土壤Cr对儿童可能造成不可接受的致癌健康风险。与成人相比,土壤重金属通过口服摄入途径对儿童造成非致癌健康风险的比例升高4.72%~4.83%,而通过皮肤接触的比例降低22.9%~23.0%。【结论】长期施用猪粪显著增加了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重金属的累积及污染风险,但并不会通过花生籽粒对人体健康产生显著危害。建议施用猪粪前通过高温堆肥、添加钝化剂以及优化施肥制度来降低潜在风险,并定期开展环境监测。
2025年05期 v.56;No.338 1412-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刘永容;叶天才;崔金立;肖唐付;
【目的】含砷(As)地下水浇灌的农田土壤在全球广泛存在,本研究旨在探讨含砷地下水灌溉对农田土壤中砷含量、形态、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并评估蔬菜中砷的累积效应,相关结果可为保障农产品安全和降低人群健康风险提供数据支撑。【方法】自含砷地下水灌溉农田分两批次采集土壤和蔬菜样品,分析土壤中砷铁含量与逐步提取的砷形态组分,运用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提取法评估土壤中砷的植物有效态含量,采用体外胃肠道法(IVG)测定生物可给性组分,借助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健康风险模型,评估直接摄入、吸入和皮肤接触三种途径对当地人群可能造成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结果】研究区域内,农田土壤中砷含量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平均浓度为26.0±2.2 mg kg~(-1),显著高于当地背景值,但仍低于农用地土壤砷污染风险筛选值。韭菜和油菜中砷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相较于土壤中总砷含量,DTPA提取态砷含量占比低于0.46%,IVG生物可给性组分占比低于8%。土壤中生物有效态或生物可给态砷含量较低,主要归因于砷以铁氧化物吸附态和残渣态存在,水溶态砷和专性吸附态砷总和低于10%。基于生物可给性校正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直接摄入是造成健康风险的主要途径。通过摄入、接触和吸入三种途径产生的非致癌风险指数HI<1,致癌因子CR<0.0001,当地人群面临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水平均可忽略不计。【结论】该含砷地下水浇灌区域土壤和蔬菜等农产品中砷含量低于农用地土壤的砷污染风险筛选值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土壤中砷的生物可给性较低,不会对当地人群健康造成潜在风险,整体处于安全可控范围。本研究结果可为受污染地下水浇灌农田的农业可持续生产以及农产品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5期 v.56;No.338 1423-1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徐金玉;常单娜;付利波;王志远;范洪黎;曹卫东;尹晓媛;尹梅;李京芳;
【目的】研究种植不同绿肥作物并翻压后,对后茬辣椒吸收镉(Cd)的状况,以及对种植土壤Cd有效性、pH等指标的影响;目的是筛选较适宜的绿肥作物,为旱地Cd污染土壤安全利用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冬闲、种植肥田萝卜、油菜、黑麦草、光叶苕子、箭筈豌豆、香豆子、艾菊叶法色草共8个处理,4次重复。于种植前取土壤样品测定pH、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Cd和全Cd含量;绿肥收获后测定生物量及氮、磷、钾含量;绿肥原位补充,后茬作物种植辣椒,辣椒收获后测定辣椒的Cd含量和各个处理土壤pH、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Cd和全Cd含量。【结果】与冬闲相比,种植翻压绿肥后,土壤有机质提高0.37%~9.07%、全氮含量提高2.75%~11.00%、水解氮含量提高2.84%~10.13%、速效钾含量提高0.85%~8.78%,土壤全Cd下降2.44%~9.71%;土壤有效Cd下降2.70%~20.94%;除油菜处理的辣椒Cd含量、富集系数分别升高了1.55%和21.99%外,其余绿肥处理辣椒Cd含量均下降,降幅为4.51%~42.25%,富集系数下降2.48%~26.95%。其中光叶苕子处理在降低Cd含量及改善土壤养分方面均表现较好:辣椒果实Cd含量为0.086 mg kg~(-1),比冬闲处理降低42.25%,低于国家标准(NY/T 901-2021)(调味品安全标准镉≤0.10 mg kg~(-1)),达到辣椒安全食用标准;土壤全Cd含量下降5.39%,有效Cd含量下降20.94%;土壤pH提高0.17个单位,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有效磷分别提高7.59%、8.59%、9.72%和2.83%。【结论】光叶苕子是修复土壤Cd污染、实现辣椒安全生产最有效的绿肥品种。
2025年05期 v.56;No.338 1434-1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1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冯慧敏;肖远业;曾鸿浩;李冠霖;李海渤;
【目的】掌握镉(Cd)胁迫条件下不同品种油菜的生理响应、抗氧化能力差异。【方法】以两个油菜品种(L87、L36)为供试材料,开展水培试验,设置3个Cd浓度处理:0 mg L~(-1)(CK,对照)、15 mg L~(-1)(T1)、30mg L~(-1)(T2),测定Cd胁迫下各油菜品种的株高、根长、茎叶鲜重、根鲜重、根冠比、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过氧化氢、可溶性糖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16个指标,研究Cd胁迫下不同油菜品种的生理指标变化差异。【结果】(1)与CK相比,受到Cd胁迫(T1、T2)后,油菜L87和L36的株高、根长、茎叶鲜重、根鲜重、相对含水量、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及CAT活性均有所下降,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过氧化氢、可溶性糖含量及SOD、POD活性则有所上升,且除根长外,其它各指标变幅均为T2 > T1。(2)T1、T2中油菜的Cd转运系数L87 > L36,但差异不显著(P >0.05)。(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L36抗氧化能力高于L87。【结论】受到Cd胁迫后,油菜品种L87和L36的生长受到抑制,根冠比增加、叶片失水萎蔫、色素含量下降,膜受到损伤、渗透调节物质增加,SOD、POD增加,CAT下降,Cd转运能力L36和L87相当,综合抗氧化能力为L36 > L87。
2025年05期 v.56;No.338 1442-1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1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吴晓梅;叶美锋;余健英;吴飞龙;林雨青;陈龙照;林代炎;
【目的】针对红壤pH值低、结构性差及镉、铅复合污染等问题,探讨不同调理剂对镉、铅污染红壤的修复与改良效果,以期为红壤地区镉铅污染土壤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三明尤溪梅县镇严格管控区农田红壤,设置未添加调理剂(CK,对照)、添加猪粪有机肥(T1)、添加牡蛎壳粉(T2)、添加炭化牡蛎壳(T3)、添加大豆秸秆炭(T4)和添加牡蛎壳改性大豆秸秆炭(T5)6个处理,等比例添加调理剂,进行室内培养,再采集盆中土壤、测定土壤相关指标,研究不同调理剂修复镉铅重金属污染、改良土壤的效果。【结果】施用土壤调理剂可以不同程度地提升土壤pH,较对照提高0.45~1.66个单位,其中T2、T3、T4和T5处理土壤pH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2)不同调理剂施用使土壤持水性、阳离子交换量、电导率、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5~2 mm、1~0.25 mm和<0.25 mm)、有机碳、全氮、全钾和速效养分含量增加,土壤容重降低,而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无显著差异;(3)各处理土壤有效态镉、铅含量相比对照分别下降了17.62%~32.46%和14.26%~35.43%,其中T3、T5下降幅度最大。(4)不同调理剂施入土壤后,土壤中镉以碳酸盐结合态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两种形态为主,其占有效镉含量的55.95%~74.09%;其次以交换态和残渣态存在,占比分别为15.36%~30.92%和2.81%~12.43%。铅的赋存形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分布比例为56.16%~62.50%,其次是移动性弱的残渣态,占比为21.19%~28.76%。施用土壤调理剂可促使镉、铅的交换态向活性更弱的碳酸盐结合态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化。【结论】从土壤肥力提升效果、镉铅污染修复能力和酸性改良程度等方面考虑,猪粪有机肥和牡蛎壳改性大豆秸秆炭更适合农田土壤修复。
2025年05期 v.56;No.338 1454-1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