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 Rb/Sr值作为南方第四纪红土环境变化指标的适用性研究

    陈洁;杨立辉;刘雨璐;赵硕;朱敏;王言书;

    【目的】系统梳理Rb/Sr值在南方第四纪红土中的剖面变化特征及与其它理化指标的关系,探讨Rb/Sr值作为南方第四纪红土环境代用指标的适用性。【方法】以安徽郎溪红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土壤元素含量和粒度组成,将剖面Rb/Sr值变化特征与地球化学参数及粒度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强度的风化淋溶作用使郎溪剖面中Rb、Sr大量淋失,尤其Sr含量极低,两者均受黏土矿物吸附的影响。Rb/Sr值可能难以准确反映元素的真实迁移情况,影响对风化强度的准确评估。Rb/Sr值在郎溪剖面强风化的红土层中与各指标反映的风化淋溶情况矛盾,Rb/Sr值作为南方第四纪红土沉积的气候环境记录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中初等风化情况下仍然有效。【结论】使用Rb/Sr值进行古环境重建时须考虑风化作用、粒度等因素的干扰。为避免单一指标导致的结果偏差,Rb/Sr值应结合其它环境代用指标如磁化率、粒度、化学参数等共同指示研究区情况。

    2025年03期 v.56;No.336 601-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7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4 ]
  • 县域土壤属性数字制图方法研究

    雷莲霞;刘峰;曾荣;徐胜祥;李德成;赵治东;邱江恒;

    【目的】在县域尺度上,土壤与成土环境关系往往比较复杂,异质性高,本研究旨在解决如何既高效又准确地刻画县域平缓地区土壤的空间变异问题。【方法】选取仪征市作为研究区,基于420个表层(0~20 cm)土壤采样点,对比反距离权重、普通克里格、泛克里格、随机森林、随机森林回归克里格五种方法的土壤属性(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空间分布预测效果。【结果】5种预测方法预测所得4种土壤属性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精度存在差异。其中,随机森林回归克里格模型在全氮、有机质和全磷的预测中R~2均高于其他模型,在全钾预测中,R~2高于地统计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结论】综合对比多种模型发现,随机森林回归克里格模型无论从精度还是预测结果内容的详细度上,优势都比较明显,推荐作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各农业区县土壤属性制图模型;4种土壤属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2025年03期 v.56;No.336 609-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下载:1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5 ]
  • 基于双时相遥感影像与地形参数的地块尺度耕层白浆化土壤空间分布制图

    藏德强;罗冲;赵映慧;王鑫;葛子澳;刘焕军;

    【目的】寻求高效、高精度耕层白浆化土壤空间分布制图方法,对于治理三江平原耕层白浆化土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黑龙江省桦南县曙光农场小流域的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双时相Sentinel-2遥感影像与地形数据,结合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构建了一种基于地块尺度的耕层白浆化遥感提取模型。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影像与不同地形参数的耕层白浆化土壤空间分布提取精度,分析土壤含水率对于精确制图的影响,并将算法应用到整个曙光农场。【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裸土期耕层白浆化土壤光谱反射率明显高于耕层非白浆化土壤光谱反射率;(2)耕层白浆化土壤与耕层非白浆化土壤可分性敏感波段集中在蓝光波段(Blue)到窄近红外波段(Narrow NIR)范围(458nm~875 nm),可分性最强的是蓝光波段(Blue)和绿光波段(Green)(458 nm~578 nm);(3)4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基于遥感影像进行耕层白浆化空间分布制图的时间窗口,土壤含水量越低,制图精度越高;(4)基于双时相遥感影像制图精度普遍高于单一时相,加入地形参数中的谷深(Valley Depth)参数的双时相数据集制图精度最高,总精度为96.55%,Kappa系数为0.93。【结论】基于双时相遥感影像与谷深的随机森林模型能够精准提取耕层白浆化土壤信息,可为耕层白浆化土壤精准改良提供科学指导。

    2025年03期 v.56;No.336 621-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2K]
    [下载:7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2 ]
  • 俄罗斯远东地区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史舒懿;王艺臻;毛睿;陶军;张正涛;

    【目的】土壤条件是耕地质量状况的重要体现,准确掌握其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开发后备耕地资源、维护区域粮食安全、推动国际农业合作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以俄罗斯远东地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耕地土壤性状,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开展耕地土壤条件评价,探究该地区耕地土壤条件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俄罗斯远东地区土壤条件特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黑龙江(阿穆尔河)、乌苏里江沿岸平原以及勘察加半岛西部沿海地区土壤容重较低、有机碳含量较高、地表可耕度较高;俄罗斯远东地区土壤条件综合指数在空间上呈现比较大的差异性,其中滨海边疆区(PRI)、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KHA)和阿穆尔州(AMU)耕地土壤条件综合指数较高,适宜区和较适宜区面积共为4438.03万hm~2;地表温度、降水和路网密度对土壤条件的解释力较高,分别为0.341、0.225和0.211,地表温度和路网密度主要在兴凯湖周边地区呈正向影响,降水在KHA中部和乌苏里江流域呈正向影响,在勘察加边疆区(KAM)地区则为负向作用。【结论】研究结果可为中俄合作下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56;No.336 634-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下载:1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2 ]
  • 干湿交替对重构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纪亚林;黄明斌;郭天琦;

    【目的】探究干湿交替过程对质地重构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毛乌素沙地改良农田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用毛乌素西北部的红黄土、砒砂岩、砂黄土,以设定容重和混合比例的4个室内土柱:砒砂岩、红黄土、砒-砂重构土、红-砂重构土为研究对象,在第0、1、3、5、8、12、15次干湿交替后定土壤容重、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分析质地重构土壤的物理性质对干湿交替次数的响应。【结果】第一次干湿交替后,4种土壤的容重均显著降低(P <0.05),而土壤饱和导水率均显著升高(P <0.05);之后,随着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土壤容重有小幅增加并逐渐趋于稳定,而土壤饱和导水率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干湿交替对砒-砂和红-砂重构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分别小于砒砂岩和红黄土。此外,干湿交替次数与土壤团聚体破碎率呈正相关,这表明干湿交替有利于4种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并且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增加的速率显著高于水稳性大团聚体。【结论】相比于自然土壤,重构土壤由于降低砂粒含量从而显著减少干湿交替过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能保持土壤物理性质的稳定。两种重构土中,砒-砂重构土效果优于红-砂重构土,说明该重构类型可作为毛乌素沙地复垦土壤的优选方案来使用。

    2025年03期 v.56;No.336 646-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2 ]
  • 基于石漠化-允许流失量-洼地修正的喀斯特流域土壤侵蚀估算及其驱动力分析

    李健伟;田义超;王栋华;陶进;张强;张亚丽;林俊良;白小梅;

    目的】桂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流域作为我国五大生态脆弱区之一,其特殊的喀斯特峰丛洼地地貌使得对该地区土壤侵蚀评估难以使用传统模型计算,需要考虑石漠化因子及洼地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来正确评估该地区2000~2020年土壤侵蚀结果,并揭示其驱动机制。【方法】通过石漠化因子、土壤允许流失量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利用MK趋势分析探究其2000~2020年间土壤侵蚀模数时空变化趋势,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揭示土壤侵蚀驱动机制。【结果】通过石漠化因子、土壤允许流失量修正模型,并排除了洼地的影响,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下降4.22 t hm~(-2) a~(-1),使模型计算结果更为准确;2000~2020年间,土壤侵蚀量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每年减少约为0.07 t hm~(-2),侵蚀量总体下降了约8.2%;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最大,植被覆盖度、降雨量次之,各驱动因子对土壤侵蚀表现出明显的交互作用,其中土地利用与岩性的交互作用最强。【结论】2000~2020年桂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状况呈现出持续改善的趋势。利用石漠化因子、土壤允许流失量修正模型,并排除洼地影响,可以显著提升土壤侵蚀评估的准确性。使用地理探测器进一步揭示了修正模型后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等因子驱动力的变化,这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025年03期 v.56;No.336 65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1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不同年限梯田土壤肥力演变趋势及其评价

    王小云;韩佩洋;李建宇;

    【目的】探索不同年限梯田土壤养分特征,揭示土壤肥力变化规律,为梯田土壤质量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黄河中游地区永和县不同时间(2010年、2014年、2018年和2022年)修建的梯田为研究对象,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为依据,采用修正的内梅罗指数法和相关系数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梯田土壤肥力的演变趋势。【结果】永和县梯田土壤呈弱碱性,质地较紧实,土壤全氮、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5项养分指标含量均低于中等水平,含量等级为四级和五级,土壤全钾1项养分指标属于中上等水平,含量等级为三级;随梯田年限的延长,表层土壤养分含量逐渐增高,不同土层间存在差异,但没有固定规律。用修正的内梅罗指数法和相关系数法对土壤肥力评价得出,土壤肥力指数均值分别是1.00和1.04,肥力等级为三级,肥力水平一般;随着梯田年限的延长,土壤肥力指数呈先降后升变化趋势。【结论】黄河中游地区永和县梯田土壤肥力水平一般,随着梯田年限的延长,土壤养分含量逐渐增加,土壤肥力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应科学施肥和管理,提高土壤有机质、氮和磷等的含量。

    2025年03期 v.56;No.336 664-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11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重庆市高粱—油菜轮作施肥指标体系建立及验证

    贾小琳;宁强;赵敬坤;王帅;李志琦;蔡国学;李四光;尚诚;彭清;杜川;王洋;石孝均;王洁;

    [目的]建立重庆市高粱-油菜轮作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确定土壤养分分级及推荐施肥量,为该地区高粱-油菜轮作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开展两年“3414”田间肥效试验,建立高粱-油菜轮作土壤速效养分与缺素区相对产量及氮磷钾最佳施肥量之间函数模型,确定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及不同分级范围推荐施肥量,同时为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在三个不同肥力地块上开展验证试验。[结果]根据作物相对产量<60%(低)、60%~75%(较低)、75%~85%(中)、85%~95%(较高)和≥95%(高)将对应的土壤速效养分由低至高依次划分为5个等级,高粱季养分丰缺指标确定为碱解氮<105、105~176、176~225、225~315和≥315 mg kg~(-1);有效磷<2、2~5、5~10、10~22和≥22 mgkg~(-1);速效钾<10、10~41、41~109、109~210和≥210 mgkg~(-1);油菜季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确定为碱解氮<63、63~80、80~94、94~110和≥110 mg kg~(-1);有效磷<2、2~8、8~21、21~53和≥53 mg kg~(-1);速效钾<18、18~56、56~120、120~250和≥250 mg kg~(-1)。施肥指标体系合理性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与农户习惯施肥相比,配方施肥的氮肥施用量减少33.33%,高粱季平均增产10.42%,收获指数平均增加2.71%;油菜季平均增产9.36%,收获指数平均增加9.76%。[结论]根据地力等级从低到高,高粱季推荐施肥量分别为N≥210、165~210、150~165、120~165和0~120 kg hm~(-2);P_2O_5≥198、160~198、124~160、90~124和0~90 kg hm~(-2);K_2O≥290、224~290、178~224、148~178和0~178 kg hm~(-2);油菜季推荐施肥量分别为N≥165、135~165、120~135、90~120和0~90 kg hm~(-2);P_2O_5≥140、90~140、53~90、18~53和0~18 kg hm~(-2);K_2O≥100、75~100、59~75、43~59和0~43 kghm~(-2)。依据此重庆市高粱-油菜轮作施肥指标体系进行测土施肥,提高了高粱-油菜轮作中作物产量和收获指数,降低了氮肥的投入量,为西南地区合理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3期 v.56;No.336 673-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生物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的水肥管理模式对酿酒葡萄产量与品质的提升效果

    陈娟;马忠明;罗心汝;罗双龙;边金霞;牛小霞;王平;

    【目的】旨在评估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部分化肥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提升酿酒葡萄果实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效果。【方法】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甘肃自在酒庄进行三年9a赤霞珠葡萄小区栽培水肥试验,试验设大水漫灌化肥撒施(FI)、传统水肥一体化(CK)和生物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水肥一体化(OI)三种处理,通过比较不同处理葡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对生物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及其它两种水肥管理模式(技术)的优点、缺点和适用条件进行评价。【结果】与FI和CK处理比较,OI处理的灌溉用水量、施肥量减少,酿酒葡萄产量显著提高、增产幅度分别达4.95%和6.16%,水肥利用效率明显升高,经济效益达到了30958.54元hm~(-2),产投比提升至2.31;另外,OI处理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还原性糖、糖酸比、总酚和花色苷含量等关键品质指标显著高于FI和CK处理。【结论】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相结合,与大水漫灌化肥撒施、传统水肥一体化技术相比,在节约水肥资源的同时,还能有效提升酿酒葡萄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25年03期 v.56;No.336 682-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8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南华县古茶园土壤养分与茶叶品质分析研究

    王后巧;王白娟;黄玮;王桥美;武天宇;彭国臣;李蕾;高峻;李俊波;史晓波;

    【目的】古茶园土壤管理对茶叶品质至关重要,目前关于南华县古茶园土壤肥力状况及茶叶品质的研究鲜有报道。【方法】本研究对南华县2个代表性古茶园的136株古茶树对应土壤样品的8项养分指标和茶叶样品的14项茶叶品质成分进行测定,并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结合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对古茶园土壤养分含量与茶叶品质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古茶园土壤的pH值多在4.20至5.80之间,全氮(TN)、全钾(TK)、速效钾(AK)含量较为丰富,碱解氮(AN)、有效磷(AP)、有机质(OM)含量处于较高水平,但全磷(TP)含量相对较低,部分AP含量偏低。IFI的计算结果表明,IFI值介于0.201至0.990,反映出当地古茶园的土壤肥力质量均达到Ⅱ级及以上水平,除了pH值和TK外,其它指标与IFI均显示出较强的相关性。茶叶品质成分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主要受AP和TK的影响,而儿茶素组分CG、GC和GCG主要受到土壤AP、AN和OM的影响。【结论】南华县古茶园的土壤养分含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空间分布较均匀。建议通过施用磷肥、氮肥和有机肥及时补充土壤中的养分,以提高茶叶品质,从而促进茶园的可持续生产。

    2025年03期 v.56;No.336 691-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下载:13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污泥不同施用方式和用量对林地土壤团聚性的影响

    张羊丽;杨源通;朱会军;麻佳思;史昊文;董震杰;曾曙才;

    【目的】明确污泥不同施用方式和施用量对土壤团聚性的影响,探索施用污泥改良林地土壤的合理途径。【方法】采用不同施用量(混施3 kg m~(-2)、6 kg m~(-2)、9 kg m~(-2)和12 kg m~(-2))和不同施用方式(穴施、混施和撒施6kg m~(-2))向林地土壤施用污泥,以不施污泥为对照,分析不同处理下不同土层深度(0~10 cm、10~20 cm和20~30cm)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结果】与对照相比,施用污泥显著提高土壤大团聚体(>0.25 mm)占比和团聚体稳定性,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大团聚体占比和团聚体稳定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另外,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大团聚体占比和团聚体稳定性在3 kg m~(-2)施用量下达到最大,20~30 cm土层则在9 kg m~(-2)施用量下达到最大。与对照相比,撒施和混施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降低团聚体破坏率,提高水稳性大团聚体占比,达到提高团聚体稳定性的效果。其中,撒施对0~10 cm、10~20 c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效果较好,混施对20~30 c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效果较好。【结论】对于提高研究区林地土壤大团聚体占比和团聚体稳定性,撒施3 kg m~(-2)污泥处理效果最佳。

    2025年03期 v.56;No.336 701-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下载: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氮磷钾镁硼肥配施对子莲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冉双;唐记平;杨良波;刘冬碧;朱建强;揭志辉;李俊;朱丹丹;郑兴汶;

    【目的】研究氮、磷、钾、镁和硼对子莲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吸收利用,为子莲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太空莲36号为试验材料,在江西省广昌县开展子莲全生育期微区(2.25 m~2)试验。适时收获褐子期莲蓬和莲子,采收结束后采集整株植株,测定子莲各器官(部位)干物质量及氮磷钾镁硼养分含量,计算养分吸收总量及其在不同器官(部位)分配比。【结果】在低镁低硼土壤上,氮磷钾镁硼配施显著提高了子莲干物质累积量,各肥料对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大小为氮肥>镁肥>钾肥>硼肥>磷肥。与氮磷钾镁硼肥配施处理相比,不施氮、磷、钾或硼肥,将不同程度降低子莲各器官(部位)对应养分含量,其中花柄、莲蓬、通芯莲和莲壳等繁殖器官(部位)的氮含量,膨大茎、根状茎、叶柄和花柄等贮藏器官或起支撑作用部位钾含量,大部分器官(部位)硼含量显著降低,不施氮处理的整株氮含量和不施硼处理的整株硼含量也显著降低,但不施镁处理对子莲不同器官(部位)镁含量无显著影响。氮磷钾镁硼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子莲的养分吸收量,对子莲氮、磷和镁累积量影响的大小依次为氮肥>镁肥>硼肥>钾肥>磷肥,对钾累积量的影响大小为氮肥>镁肥>钾肥>硼肥>磷肥,对硼累积量的影响大小为氮肥>硼肥>镁肥>钾肥>磷肥,且不施钾处理子莲叶柄中钾的累积比例、不施硼处理子莲叶片中硼的累积比例显著降低。【结论】在广昌及类似地区低镁低硼莲田土壤上,既要关注氮磷钾的合理配施,又要注意补充镁、硼等中微量元素,以充分发挥子莲的增产和品质潜力。

    2025年03期 v.56;No.336 713-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207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基于DNDC模型的福建省不同利用类型耕地土壤固碳潜力未来预估

    李健铭;李思琪;赵芮;张华;廖文强;邢世和;张黎明;李晶;

    【目的】明确不同利用类型耕地土壤“碳源/汇”的贡献大小,为合理制定农业碳中和措施提供基础。研究不同利用类型耕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影响SOC变化的主控因子及其与SOC变化速率(d_(SOC))的关系,从而定量表征福建省不同利用类型耕地土壤固碳潜力。【方法】基于农业农村部福建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230,445个实测样本数据所建立的1∶5万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结合DNDC (Denitrification and Decomposition)模型模拟了2021~2033年福建省不同利用类型耕地的固碳速率和固碳潜力。【结果】全省耕地年均d_(SOC)为1.82 kg C hm~(-2) a~(-1),固碳总量(T_(SOC))为39.40 Gg C。其中水田、旱地和水浇地的年均d_(SOC)分别为16.58、-78.08和-126.22 kg C hm~(-2) a~(-1),T_(SOC)分别为306.93、-195.21和-72.33 Gg C。从空间分布来看,福建省耕地d_(SOC)总体上呈现西北内陆低、东南沿海高的分布格局,且水田高于旱地和水浇地。从时间序列来看,水田d_(SOC)、T_(SOC)和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SOCD)的变化特征与全省耕地相似,且显著高于旱地和水浇地。初始SOC含量是影响各利用类型耕地年均d_(SOC)的主要驱动因素,降雨通过影响初始SOC含量及土壤pH值间接影响d_(SOC)。【结论】福建省耕地土壤表现为弱的碳汇,其中以水田碳汇为主,旱地和水浇地表现为碳源。因此,应在保持经济效益和作物生长的前提下增加水田有机肥投入量,针对旱地和水浇地注重雨季排水、施用生物炭肥。

    2025年03期 v.56;No.336 73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下载:1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免耕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有机碳库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周莺;杨雅丽;张阳;郑甜甜;吕付泽;解宏图;李向祎;

    【目的】探究免耕条件下农田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固碳潜力和增碳培肥效果的影响,为优化东北黑土区农田秸秆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黑土为研究对象,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保护性耕作研发试验基地,以免耕+无秸秆覆盖(NT-0)为对照,设置免耕+低量秸秆覆盖(NT-1/3)、免耕+中量秸秆覆盖(NT-2/3)和免耕+高量秸秆覆盖(NT-3/3)三种处理,试验持续9年后对不同土层(0~5 cm、5~10 cm、10~20 cm、20~40 cm)的土壤养分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及储量(SOC_s)、可溶性有机碳含量(DOC)及有效率(DE)、氧化稳定系数(K_(os))进行分析,并利用碳库活度(CL)和碳库活度指数(CLI)计算分析碳库管理指数(CPMI)。【结果】(1)与NT-0相比,NT-2/3和NT-3/3处理的表层0~5 cm的SOC含量分别增加了22.31%和29.37%(P<0.05)。仅NT-3/3处理显著增加了0~40 cm的SOCs。(2)与NT-0相比,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对0~20 cm的DOC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NT-1/3处理20~40 cm的DOC含量显著降低,NT-2/3处理5~10 cm的DE显著增加、增加幅度达到25.29%,K_(os)显著降低、降幅为20.56%。(3)与NT-0相比,NT-2/3和NT-3/3处理次表层5~10 cm的CL和CLI显著增加;且NT-2/3和NT-3/3处理的CPMI与NT-1/3相比分别增加了28.50%和22.50%(P<0.05)。此外,CPMI与全磷(T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考虑促进SOC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中量秸秆覆盖还田效果最佳;若考虑提高SOC_s的积累和固碳潜力,高量秸秆覆盖还田效果更好。

    2025年03期 v.56;No.336 745-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689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基于Sentinel-2 MSI与Sentinel-1 SAR影像相结合的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估算——以青海湟水流域黄土丘陵区为例

    宋玉婷;高小红;宋奇;黎巧丽;史飞飞;李润祥;陈真;

    [目的]探究利用Sentinel-2卫星多光谱成像仪(Multi-Spectral Instrument,MSI)、Sentinel-1卫星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数据以及两者相结合有效估算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潜力及方法,可为区域SOC含量制图提供数据支持及服务精准农业管理。[方法]以青海湟水流域西宁湟中区拦隆口、互助县卓扎滩两个区域为案例,分别以2022年和2023年春播前采集的农田土壤样品,以及与采样相近时间的Sentinel-2 MSI和Sentinel-1 SAR数据为支持,利用偏最小二乘(PLSR)、随机森林(RF)、极限梯度提升树(XGBoost)三种模型为估算方法,建立有机碳含量与影像光谱之间的统计模型,探讨Sentinel-2MSI与Sentinel-1 SAR相结合估算SOC含量及其制图的潜力。[结果]Sentinel-2能够有效估算两个区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决定系数(R~2)均达到0.78以上,验证集均方根误差(RMSE_v)为1.09~1.18,相对分析误差(RPD)为2.46~2.60,达到良好估算精度。其中拦隆口区域的R~2_v为0.93,RMSEv为0.84,RPD为4.47;卓扎滩区域R~2_v为0.94,RMSE_v为0.96,RPD为4.53,表明Sentinel-2 MSI和Sentinel-1SAR两者数据相结合估算SOC含量,能够获得更好的精度,结果优于单一传感器。三种模型方法精度均达到良好估算要求,但XGBoost模型精度最高,优于RF和PLSR。基于XGBoost对研究区SOC含量进行制图,SOC含量低值主要出现在河谷平原区域及其城乡居民建设用地周围,高值区域主要分布于丘陵坡耕地区。[结论] Sentinel-2MSI能够对区域SOC进行有效估算与获得制图的数据,但结合Sentinel-1SAR数据能够进一步提高估算模型的精度。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农田土壤精细化管理和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数据及决策支持。

    2025年03期 v.56;No.336 75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下载: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河潮土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徐冰倩;王亚男;曾希柏;张洋;文炯;孙旖泽;李薇;彭芝;

    【目的】分析不同比例及类型有机肥替代化肥下土壤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差异,探究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为有机肥替代化肥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潮土为研究对象,设置7个处理:不施肥(CK)、施氮磷钾肥(NPK)、猪粪有机肥替代30%化肥(OF_(30))、猪粪有机肥替代60%化肥(OF_(60))、全猪粪有机肥(OF_(100))、菜籽饼肥替代30%化肥(COF_(30))、菜籽饼肥替代60%化肥(COF_(60)),进行有机肥替代化肥施用长期定位试验,于玉米收获后测定玉米产量并分析土壤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结果】当有机肥替代比例同为30%和60%时,菜籽饼肥对土壤有机质(SOM)、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等活性有机碳组分及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提升效果比猪粪有机肥效果好,其中SOM含量在COF_(60)处理为30.45 g kg~(-1),显著高于OF_(60)处理。有机肥替代化肥显著提高碳氮磷循环关键酶活性,当替代比例相同时,菜籽饼肥处理对酸性磷酸酶(ACP)和脲酶(Urease)酶活性提升效果更明显。方差分解分析(VPA)显示土壤养分与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具有重要影响。邻接树法分析(ABT)进一步揭示ACP和Urease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分别为14.77%和13.94%,其次是DOC及ROC等活性有机碳组分。【结论】本研究认为菜籽饼肥替代60%化肥处理(COF_(60))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供给、促进作物生长,适合农田推广应用。

    2025年03期 v.56;No.336 767-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8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2 ]
  • 模拟高温胁迫对上海城乡3种植物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陈玉兰;任莹;陈佳怡;朱子坤;王红兵;裴俊敏;李慧;

    【目的】研究高温胁迫下城乡植被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胞外酶活性变化,为城市生态系统管理和城乡用地规划提供依据。【方法】以上海奉贤区农业用地的水稻和城市绿化用地的水杉、香樟为研究对象,采集0~10 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微生物种类以及20℃和模拟高温胁迫温度(40℃)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20℃三种植物根际土壤胞外酶活性普遍高于非根际酶活性,40℃时则相反;40℃时土壤胞外酶活性变化显著(P <0.05),香樟根际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非根际酶活性显著上升,水杉非根际脲酶活性显著降低,三种植物根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非根际酶活性小幅上升(P> 0.05);短期高温胁迫时,水杉和香樟土壤胞外酶活性普遍高于水稻,20℃香樟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高于水杉,40℃时香樟根际蔗糖酶和非根际脲酶的活性均显著低于水杉,香樟碱性磷酸酶活性低于水杉但差异不显著(P> 0.05);三种植物样地土壤理化指标差异显著,但各样地土壤胞外酶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三种酶活性之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结论】高温胁迫对城乡土壤胞外酶活性产生复杂影响,短期高温胁迫时以水杉和香樟为优势植物的城市绿化用地土壤质量优于以水稻为优势植物的农业用地。

    2025年03期 v.56;No.336 77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3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短期控制降雨对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张起迪;赵鸿彬;蔡思萌;徐永凯;

    【目的】探究单次短期控制降雨对翌年不同季节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不同深度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找出其主要驱动因素,有助于深化对土壤细菌群落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作用的理解,并为细菌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降水处理(增加自然降水50%,减少自然降水50%),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短期控制降雨对细菌群落的影响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在增雨和减雨处理下,翌年秋季的土壤总有机碳(TOC)和速效氮(AN)含量均高于对照组,TOC、AN和速效磷(AP)含量以及土壤温度(ST)在0~10 cm土层中最高,春季AN含量高于夏秋两季。增雨和减雨处理并未使细菌门类组成发生改变,放线菌门的丰度最高(Actinobacteria,58.01%~72.69%),并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增加,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4.85%~27.83%)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25%~2.69%)在土层间变化规律与之相反。降雨处理对细菌Alpha多样性未产生显著影响。夏季和0~10 cm土层对细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最为显著。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增雨和减雨以及对照组的春季、夏季和秋季的0~10 cm土层的细菌群落结构与其他处理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RDA分析表明,TOC和pH分别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和细菌多样性的主要土壤理化因子。【结论】短期控制降雨对翌年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细菌Alpha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季节和土层对细菌Alpha多样性有极显著影响,TOC是影响细菌群落丰度的主要因子,pH是影响细菌Alpha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2025年03期 v.56;No.336 787-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下载:2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长期缺施磷肥对紫色土稻田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余海燕;李志琦;罗博;张杰;常霞;许庆伟;刘永敏;陈轮轮;王萌娟;黄任梅;石孝均;张宇亭;王洋;

    【目的】旨在探究紫色土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长期缺施磷肥的响应,为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紫色土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两个主处理组别(缺施磷肥和施用磷肥):缺施磷肥主处理组包括单施化学氮肥(N)、施用化学氮钾肥(NK)和稻草还田(MS)3个副处理;施用磷肥主处理组包括氮磷钾平衡施肥(NPK)、氮磷钾平衡施肥+稻草还田(NPK+MS)、高量氮磷钾平衡施肥(1.5倍平衡施肥)+稻草还田(1.5NPK+MS)3个副处理。通过测定分析不同处理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古菌、真菌丰富度、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以明晰磷肥缺失对西南紫色土区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pH、全钾和碱解氮含量未产生显著影响,但施用磷肥处理的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是缺施磷肥处理的0.6~2倍和5.2~196倍。在缺施磷肥处理下,土壤细菌和古菌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指标显著增加,提高了2.2%~11.3%,而缺施磷肥与施用磷肥两种处理间的真菌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指标无显著差异。由冗余分析可知缺失磷肥显著降低土壤有效磷,提高土壤碳磷比,从而造成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Basidiomycota、Glomeromycota和Methanocellales相对丰度依次提高了184.6%、274.6%和100.0%,Ascomycot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20.3%。【结论】长期缺施磷肥导致紫色土磷素缺乏,进而引起土壤中细菌和古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并改变真菌群落结构。

    2025年03期 v.56;No.336 796-8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下载:13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2 ]
  • 连作对纹党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邱亚娟;李艳蕊;陈莺宇;黄钰芳;邵晓龄;杨扶德;安志刚;陈林杰;谢田朋;高健;

    【目的】探究不同连作年限纹党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关联性,为揭示纹党连作障碍的发生机制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三年内未种植过纹党的正茬土壤(CK)及纹党连作1年(C1)、2年(C2)和3年(C3)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测定土壤酶活性,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不同连作年限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性,探究微生物群落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纹党连作土壤中碱性磷酸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著增加,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纹党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丰富度下降,多样性增加,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等优势菌门及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sinomonas)等有益类群相对丰度降低,连作1年、2年和3年时这些类群相对丰度较CK分别下降了5.64%、3.01%、10.66%,8.39%、2.95%、14.70%和16.90%、7.24%、22.48%,连作2年和3年时三个类群相对丰度较连作1年分别下降了2.91%、0.71%、4.52%和11.92%、4.35%、13.23%。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升高,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及被孢霉属(Mortierella)等优势类群相对丰度不断降低,C1、C2、C3处理较CK分别下降了16.05%、22.41%、23.56%,22.03%、3.60%、29.04%和29.51%、35.99%、32.35%,C2、C3处理子囊菌门相对丰度较C1分别下降了7.12%和16.04%,被孢霉门相对丰度C2较C1增加了24.24%,C3较C1下降了17.50%,C2和C3处理被孢霉属较C1分别下降了7.17%和11.50%。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较CK增加,C1、C2和C3较CK分别增加了1.49%、5.97%和8.96%,C2、C3较C1分别增加了4.41%和7.35%。相关性分析表明,碱性磷酸酶活性与Unclassified_f__Micrococcaceae属相对丰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与Norank_f__A4b和MND1属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 <0.05);蔗糖酶、脲酶与青霉菌属相对丰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 <0.05),碱性磷酸酶活性与被孢霉属及Paramyrothecium属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 <0.05),蔗糖酶、脲酶及硝酸还原酶活性与赤霉菌属相对丰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 <0.05),碱式磷酸酶活性受到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较大。【结论】连作导致纹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土壤酶活性改变,微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纹党连作障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025年03期 v.56;No.336 806-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1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外源生物炭对烟田有机肥碳氮矿化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常栋;许跃奇;何晓冰;阎海涛;李俊营;王明鑫;王晓强;

    【目的】探究添加外源生物炭对有机肥碳氮矿化的影响,为烟田有机物料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尼龙网袋田间原位培养试验,分析了生物炭对有机肥碳氮释放规律以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添加外源生物炭提高了有机肥中有机碳和有机氮的矿化量,掩埋100 d后有机碳的累计矿化率提高了3.02个百分点,有机氮的矿化率提高了6.18个百分点。外源生物炭输入显著提高了有机肥处理土壤微生物功能活性和McIntosh多样性指数,增强了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酚酸和胺类碳源的利用强度,降低了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结论】外源生物炭的输入能够促进有机肥的矿化,提高养分释放量,增强微生物活性及多样性,烟叶生产中可通过有机肥与生物炭的合理配施来改善土壤营养供应,以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

    2025年03期 v.56;No.336 817-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1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2 ]
  • 外源香豆素和肉桂酸对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刘东超;孙嘉祯;刘蕾;樊英雪;王紫萱;余朝阁;汪敏;

    【目的】探明香豆素和肉桂酸在黄瓜枯萎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以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FOC)和津研4号黄瓜品种为试材,首先探明外源香豆素和肉桂酸对FOC生长、繁殖和致病性的影响,然后比较香豆素和肉桂酸处理后黄瓜主要抗病生理指标和枯萎病发生程度的差异。【结果】外源香豆素显著抑制FOC的生长、繁殖和致病性,并提高黄瓜根系中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增加其中类黄酮和木质素的含量,降低了黄瓜枯萎病的发生程度;外源肉桂酸则显著促进FOC生长、繁殖和致病性,抑制黄瓜根系中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降低类黄酮和木质素的含量,加重了黄瓜枯萎病的发生程度。【结论】香豆素显著抑制FOC的致病相关因素,增强黄瓜的抗病相关因素,从而提高黄瓜对枯萎病的抗性,降低枯萎病的发生程度;肉桂酸则相反。

    2025年03期 v.56;No.336 825-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下载:5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土壤磷形态变化特征对毛乌素沙区湿地退化的响应

    朱康辉;温淼;杨捷钧;孙嘉忆;李玫睿;韩凤朋;

    【目的】研究毛乌素沙区磷素含量分布特征,以明确湿地退化对土壤磷形态变化特征的影响。【方法】以毛乌素沙地秃尾河流域的两个湿地的未退化(UD)、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重度退化(SD)四个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后的Hedley磷素分级方法,测定并比较不同退化程度下0-20cm土层土壤磷形态含量差异,阐明影响干旱区退化湿地0~20 cm土层土壤磷形态的环境因素。【结果】毛乌素沙地退化湿地0~20 cm土层土壤磷水平较低,其中无机磷占51.35%~79.57%,且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无机磷占比有提高趋势。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各种磷形态含量均呈下降趋势,H_2O-P和NaHCO_3-P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仅为1.71~8.19 mg kg~(-1),且随退化加剧呈下降趋势;土壤无机磷组分中HCl-Pi和土壤有机磷组分中Residual-P所占的比例最高(>50%),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含量变化最为明显。土壤有机质、全氮与各形态磷均有较高的相关性,尤其是对H_2O-P、NaHCO_3-Pi、NaOH-Pi的影响最为显著,相关性系数可达0.90以上。【结论】土壤各形态磷含量均随湿地退化加剧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土壤有机磷含量的下降幅度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毛乌素干旱区湿地土壤养分保持及沙地恢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56;No.336 832-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7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2 ]
  • 竹醋液改性生物炭对轻度碱化潮土的改良效果研究

    谢宇灿;尉岚;杨长明;

    【目的】以竹醋液改性生物炭为研究对象,探讨竹醋液改性对生物炭物理结构及化学性质的影响,将其应用于轻度碱化潮土的改良,并探讨了其改良效果,为后续盐碱土壤改良实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不同浓度的竹醋液对生物炭进行改性,得到不同酸性的改性生物炭。应用不同改性生物炭对轻度碱化潮土进行改良:B0组为添加未稀释原液改性的生物炭处理、B2组为添加稀释2倍竹醋液改性生物炭处理、B5组为添加稀释5倍竹醋液改性生物炭处理、B10组为添加稀释10倍竹醋液改性生物炭处理,以及添加未改性生物炭处理的B组。探究改良效果及对小白菜(Brassica rapa L)生长的影响。【结果】经竹醋液改性后,生物炭变为酸性或中性,比表面积和孔容明显增加(P <0.05),而平均孔径却显著下降(P <0.05),其中,以B0组的变化最大。施加改性生物炭后,土壤pH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B2、B5组加入土壤后,土壤碱化度、全盐量显著下降(P <0.05),其中土壤碱化度分别下降了17.7%和39.6%,全盐量分别下降了34.6%和38.5%;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均有显著提升(P <0.05)。此外,相比于未加生物炭的土壤对照组和未改性生物炭处理,B2、B5、B10组加入土壤后,小白菜的发芽率、株高、叶面积、鲜重都有显著(P <0.05)的提高,其增加幅度范围分别为17.1%~48.6%、8.6%~36.4%、27.9%~49.9%和18.9%~63.7%。【结论】竹醋液改性生物质炭对轻度碱化潮土具有很好的改良效果,有望成为盐碱地改良的有效手段。

    2025年03期 v.56;No.336 841-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7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黄石市城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何高波;徐丹;桂智凡;占瑛;蔡学建;黄少刚;尹刚;

    【目的】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风险与污染来源,保障黄石市区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方法】自黄石市城区采集了49个表层土壤样品,测试了铬(Cr)、镍(Ni)、铅(Pb)、锌(Zn)、铜(Cu)5种重金属的含量,使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进行污染评价,采用空间插值法分析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在主成分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正定矩阵因子模型(PMF)得到各类重金属的具体污染来源,及其对各重金属元素的贡献度。【结果】研究区表层土壤中5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均大于湖北省土壤背景值,其中Zn和Pb污染程度最高,超背景值率达到100%。污染评价结果显示,Pb是该区域污染最严重的重金属,而Ni是污染最轻的重金属元素,5种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均表现出轻微生态风险,同时大部分样点的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小于150。【结论】研究区重金属空间分布大致呈中间低、四周高的特点,整个研究区Cr和Ni的含量较低且分布均匀,仅部分样点含量偏高,Pb、Zn、Cu含量较高,有大面积的严重污染区域,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频繁区域,Zn和Pb的空间分布还具有一定相似性;土壤重金属污染源主要有三个,Cr、Ni主要为自然来源,Pb、Zn主要为交通来源,Cu主要为矿业来源。

    2025年03期 v.56;No.336 851-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东天山北坡工业带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殷楠;伊丽努尔·阿里甫江;孙奥;张萧雨;茹扎·波拉提别克;阿不都艾尼·阿不里;

    【目的】为定量解析东天山北坡工业带中米东区、阜康市、吉木萨尔县和奇台县等地区土壤重金属来源和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对该区域68个表层土壤样本中锌(Zn)、铜(Cu)、铬(Cr)、铅(Pb)、汞(Hg)和沈(As)等6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地统计学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相关性分析、UNMIX模型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USEPA)与蒙特卡罗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估和来源解析。【结果】(1)研究区土壤除Cu和Cr外,Zn、Pb、Hg和As含量平均值分别超过了新疆土壤背景值的1.19、2.11、3.18和2.90倍,其中As是国家农用地土壤重金属风险筛选值的1.02倍。(2)从空间分布状况来看,Zn、Pb和Hg主要在研究区的西南部和中南部富集,Cu的高值区主要在西北部和中部,Cr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南部,As的高值区较为分散。(3)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显示98.53%样点的Hg含量、19.12%样点的As含量以及研究区63.25%的样点处于中等风险及以上。(4)研究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于交通运输与工业生产组成的混合源、大气沉降源和交通运输与成土母质组成的混合源。(5)研究区的非致癌风险(HI)和致癌风险(TCR)均较高,非致癌风险的影响因子主要是As,致癌风险的影响因子主要是Cr和As。【结论】Hg和As对研究区生态环境危害较大,As和Cr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

    2025年03期 v.56;No.336 861-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1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2 ]

专题综述

  • 林下套种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易盛昌;王皓;白健;罗来聪;余雅迪;张茜;赖晓琴;黄弘远;刘熹;张令;

    随着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加剧,土壤温室气体减排成为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林下套种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利用方式,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温室气体排放。深入探讨林下套种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影响及其机制对明确林下套种在缓解全球变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林下套种通过植物根系活动和残体输入可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加土壤碳氮含量,并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提高微生物与酶的活性,增加CO_2和N_2O排放。此外,套种植物冠层及其凋落物层可减弱光照直射,提高土壤持水能力,从而抑制与CO_2和N_2O产生相关的微生物活性。未来的研究应综合考虑套种系统类型、套种植物多样性,以提升林下套种生态系统综合效益,为制定合理的林下管理策略和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2025年03期 v.56;No.336 873-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6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自然生态系统土壤甲烷吸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李梅;彭园睿;王涛;常瑞英;

    自然生态系统土壤是大气甲烷(CH_4)重要的汇。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深入研究土壤CH_4吸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是准确预测未来自然生态系统土壤CH_4汇变化趋势的基础。本文综述了土壤CH_4吸收及其对全球变暖、降水格局改变、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升高和大气活性氮沉降增加等全球变化因子的响应及内在机制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尝试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全球变化可通过影响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繁殖以及土壤环境因子调控甲烷氧化菌和产甲烷菌的生长和生理过程,从而影响CH_4吸收。由于全球变化因子控制试验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和全球变化因子之间交互作用的复杂性导致其对土壤CH_4吸收的调控机制也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未来研究应注重探讨全球变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土壤CH_4吸收的影响,更多关注全球变化对土壤CH_4吸收的长期影响。

    2025年03期 v.56;No.336 884-9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3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1 ]

  • 《土壤通报》征稿简则

    <正>《土壤通报》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壤学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土壤科学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与之相关的研究报告和文献综述等论文,内容包括土壤发生与分类、土壤调查与制图、土壤化学与土壤物理、土壤生物与土壤生物化学、土壤-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壤质量与生态环境、土壤培肥与改良、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旱作与农业节水、土地利用与管理、土地评价与规划、遥感与信息技术等。来稿要求及注意事项如下:1.来稿必须是定稿后稿件,文责自负。文稿必须是自主创新性成果,论点明确,数据可靠,论据充分,表达准确,条理清晰,文字精炼。严禁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也不得一稿多投、重复发表。

    2025年03期 v.56;No.336 9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下载:0 ] |[网刊下载:0 ] |[引用频次:0 ] |[阅读:2 ]
  • 下载本期数据